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43|回复: 0

“透物见人,讲故事!”大咖揭秘殷墟博物馆新馆策展幕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8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参观完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展览我就一个感觉,从来没见过把商文明诠释得这么全面透彻的展览,参观一趟感觉离3300年前的大邑商更近了,变得触手可及。”

2月26日,刚刚走出展馆的赵先生如是说。他来自上海,听闻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了,迫不及待地专程前来观展。

现场成组的青铜器展示

正如赵先生所讲,殷墟博物馆新馆陈展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自1950年春天以来发掘的精品文物。

殷墟博物馆的建立
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1928年,董作宾在安阳殷墟挖下了科学考古的第一铲土,拉开了殷墟近百年的考古大幕。

商代文明或许无法完全重建,但通过近100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差不多把司马迁《史记·殷本纪》里没有记载的商代社会给揭露出来了。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几代考古学家都是在殷墟培养出来的,是殷墟考古的传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看来,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立,实际上是完成了几代人的梦想。

陈星灿

“在殷墟建立博物馆,把从殷墟发掘出来的文物留在这里,不仅是对商文明的展示,对中国考古事业也是很大的促进。”

陈星灿表示,真正的商代历史大多已经埋在地下或者永远消失了。虽然考古工作者通过发掘揭示了商代晚期历史,但光看博物馆的文物,依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许多器物从来没见过,即使发掘出土过多次,至今仍然不知道它在当时的功能。因此未来对殷墟、商代的考古研究工作可能是无穷无尽的,没有止境。

精细化考古发掘是趋势
不能“以面积论英雄”

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持续时间长达273年,在中国都城史上地位尤其重要。

3300多年前,生活在殷墟的商人自豪地称这里为“大邑商”,通过近年来考古发掘,殷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远远超出了人们传统认知。

此前多有媒体报道,持续了近百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不到总面积的5%。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看来,这种计算方式不够科学,也和新时代的考古理念相悖。

何毓灵

何毓灵介绍说,现在的考古工作是在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情况下的精细化考古,因为考古永远是一门具有“破坏性”的遗憾的科学,所以考古的原则就是本着保护第一,尽最大的可能提取信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并不是挖的越多越好,只要能把信息提取全了就行。”何毓灵举例说:“比如我们发现了一条长2000米,宽20米的道路,我挖个20米,做个剖面,就能搞清楚它的结构,这不就成了吗,为什么要把全部挖开呢?”

陈星灿认为,并不是挖的越多了解的越多,精细化考古发掘的目的就是通过最小面积的发掘来提取最多的信息,从而重建古代社会。

有眼尖的观众一眼就看到了挂在博物馆一层墙壁上“精细化考古实验室”的牌子。

何毓灵解释说,田野考古工作条件十分有限,往往不具备对文物进行现场清理的条件,特别是一些漆木器和纺织品,氧化得特别快,因此像车马坑、祭祀坑还有一部分墓葬,都是采取现场整体打包的方式,放到精细化考古实验室进一步做工作。

“而且很多观众在参观车马坑时也会感到好奇,商代的车马是怎样提取出来的?精细化考古实验室外面设有玻璃幕墙,未来观众在外面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场景。”何毓灵表示:“我们会继续努力,尽快让精细化考古实验室运作起来。届时大家再来看一看,了解到文物从提取、清理、修复、最后进入展厅的全过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透物见人
用文物“讲述”两个人的故事

去过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游客,一定会被“亚长”和“子”两个人精彩的生平故事所吸引,一个是商王最信任的铁血将军,一个是武丁和妇好最宠爱的小王子。

通过文物讲述两人的故事,正是“长从何来”策展人何毓灵和“子何人哉”策展人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想看到的。

何毓灵说,本次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物“成组”展示,虽然一些文物此前也多次展出过,但“长从何来”展将亚长墓出土的文物全部拿出来一起展示,就能让大家看到亚长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状况。

成组展示的好处,是立足于考古人的视角,将不同文物关联起来,从而讲述人物或事件,这也是考古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其他一些博物馆,某件都是单独展出,但没有其他文物来佐证这件文物,不太便于策展人“讲故事”。

“长从何来”展通过亚长墓成组的文物展示,不仅体现了亚长作为将军铁血的一面,也讲述了他的日常田园生活,同时通过墓中出土的“调色器”等生活文物,展现出这位大商猛将柔情的一面,让亚长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总体来说就是透物见人,讲故事。”何毓灵说。

于成龙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殷墟花园庄东地一编号花东H3长方形窖藏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这些占卜记录,统统指向了一个人——“子”。

“子”是武丁和妇好最宠爱的小儿子,也被很多观众称为“小王子”。策展人于成龙博士通过“子系何人”、“子之起居”、“子占卜与商王占卜”三个单元,把数百片甲骨组成的“王子日记”串联起来,把“子”形象非常生动的勾勒在公众面前。

于成龙表示,他希望广大观众能通过阅读“王子日记”,进而对王子的形象形成具象认识,从而对商代的家族制度、子的生平有所了解。

“我想以这个展览表达我对自1899年甲骨文面世以来,对几代学人筚路蓝缕、不断探索、求真的致敬。”于成龙说。

(张弋/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5-20 05:58 , Processed in 1.4062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