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40|回复: 0

信阳市第三小学:一眼心动的中国元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7 08: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说起中国元素,你会想到什么?是蓝得千差万别的青花瓷?是嫩绿欲滴的中国茶?是跨越千年的特色服饰?还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信阳市第三小学三年级中队便以中国元素为依托开展了跨学科学习。


项目名称:了不起的中国元素
实施年级:信阳市第三小学三年级
学科融合:劳技、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综合社会实践


问题提出:





01

项目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在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价值、人文情感,切实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02

学科融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融入美术创作、语文写作、书法欣赏、品德教育、传统文化熏陶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美,传承属于中国的了不起的元素。





驱动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哪些中国元素?

我们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元素呢?

项目实施



01

整体实施过程
分班级确定主题---寻找探索---实践体验---成果展示---项目反思




02

具体实施
智慧·节气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和生命哲学。我们把课堂搬进了广阔的大自然,巧妙借助二十四节气文化中蕴含的自然本质,与孩子们天真的个性相融合,从生活出发,让儿童与天地连接,与季节应知,在体验中感受二十四节气的不同韵味。



春季里,立春赏花、清明踏青、谷雨品茶…我们和孩子走入大自然中播种品节气美食、赏自然美景、看最美中国!

夏季里,立夏斗蛋、芒种收割、夏至日影…我们和孩子去体验夏季里的快乐与美好聆听自然界中的蝉鸣阵阵,生机勃勃!

秋季里,秋分赏月吃月饼、寒露登高赏菊…我们和孩子在硕果累累,层林尽染中享受大自然的味觉、嗅觉、视觉盛宴!

冬季里,大雪赏雪堆雪人、冬至九九消寒、大寒赏梅贴窗花…我们和孩子在世间万物进入冬藏时除旧布新,装扮大自然,迎接万物更始。

春风化雨,日和清明,夏长万物,炎蒸三伏,光阴变换间,我们和学生一起顺应节气生活。在课程中同学们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天地万物,吟诵经典作品,书画草木鱼虫,完成一篇篇自然笔记。用新奇的角度去感知世界,探索自然,体验世间万物的美好。





















民俗·节日馆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内涵,留存着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从中国传统节日出发,在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设计下,打造出了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节日文化。一幅幅手抄报色彩明艳、一张张主题画报龙腾九霄、一串串鞭炮红红火火、一笔笔“福”字喜迎新年……孩子们用智慧的双手,在方寸之墙绘班级特色,一画一卷中尽展文化风采。寒冬腊月,字里风华,画中惠心,一面小小的文化墙,不仅浓缩了师生们的智慧,更记录着同学们的成长与快乐!


































匠心·工艺馆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是青花瓷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自信。源于陶土、塑于人工、溶于水火的瑰宝,历经千年不变不腐,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抹之不去的文化符号,留下了无比宝贵、赓续前行的“精神密码”。



青花瓷背后“踏实、专注的做好一件事,不因为别人的质疑而动摇,不因为一时的成败而放弃”的匠人精神,更值得孩子们学习。孩子们在生活中寻觅青花瓷的足迹,了解其特有的传统文化和背后的匠心,学习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品行。






华夏有衣,广袖轻扬;襟带天地,惊艳时光。汉服蕴含着历史香气,彰显华夏文明。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通过班本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对汉服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从知识的获取、礼仪的学习、服饰的创作、布展的设计与展出、再到最后的解说,他们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茶文化之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茶文化之美,能启真扬善。学生在茶文化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诗意,开启心志,怡情悦性。在茶文化中注意仪表美,语言美,行为举止美,把对美的理解带到学校的言行举止中来,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便是茶文化之于学生的美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



为了保持茶文化在班级中的影响力,班级定期组织茶道表演、茶艺体验和茶文化讲座等活动。设立茶艺学习小组,让学生们有机会持续地学习和体验茶文化。通过这些持续性的活动,班级中的茶文化得到长期发展和传承。





品行·物象馆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从而来达到最高意境的塑造,因此古文学中文人墨客对有着特殊意境的事物尤其喜爱。“四君子”就是古文人最热衷的对象之一。梅、兰、竹、菊它们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工具。在书法创作中,笔是书法家的手,将心中的情感通过笔端流淌出来;墨是书法家的血液,将精神和情感融入文字之中;纸是书法家的身体,承载着书法家心灵的印记;砚则是书法家的心脏,磨砺着文字的灵魂。





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这五个字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以“仁”为本,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以“义”为行,坚守道德底线,以“礼”为貌,尊重他人,以“智”为知,明辨是非,以“信”为誉,树立良好形象。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项目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国元素,传承华夏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娃 中国梦
中国味 中国彩
国彩文化馆,
演绎着最生动的文化气。
用家国的彩孕育出儿童的彩,
厚植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好品质,
启其心智,润其心灵,
使本真少年具备优秀而健全的人格,
赢得未来的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4 04:05 , Processed in 2.8944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