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66|回复: 0

让“关注度”变发展动力 网红城市才能“长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1 15: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互联网时代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网红
  旅游城市亦是如此
  都有成为网红城市的可能

  纵观近年来涌现的网红城市
  如重庆、西安、成都等
  凭借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
  强辐射力和影响力一马当先
  一些知名度不太高的城市
  如四川甘孜、湖北随州等地
  也因为当地网红文旅局长“出圈”
  而一举成名

  近期,又一网红城市“横空出世”
  山东淄博因为烧烤“出圈”

  今年3月以来
  “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成为热门话题
  淄博当地“烧烤”关键词搜索量
  “淄博烧烤”关键词
  全平台搜索量飙升
  烧烤美食通过网络快速传播
  让“淄博烧烤”名气大振
  一度占据主流媒体的显著位置

  面对“淄博烧烤”持续火爆的现象级表现
  追求“流量密码”的文旅从业者需要思考
  网红城市为什么会“红”?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
  对于其他城市提升知名度、打造品牌
  有何借鉴?

  首先,网红城市为什么会“红”?
  此前,重庆、西安、成都西部三城“出圈”让人意识到,网红城市的打造离不开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乃至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淄博的声名鹊起表明,综合实力强并不是成为网红城市的必要条件。能否成为网红取决于“取特色”和“拓长板”。此外,除去直观的味觉、视觉享受,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也是成就网红城市的重要推力。
  可以说,淄博“火”的不仅是烧烤本身,“红”的不只是美食,而且是当地市民表现出的善良、诚实以及城市营造出的和谐氛围。

  作为工业城市起家的淄博,并没有其他网红城市那样突出的旅游资源,却在饮食文化、人文环境方面努力做到“极致”。一方面,做好旅游最重要要素之一的“吃字诀”,做大烧烤差异化路线——“小串+小饼+小葱”灵魂吃法加外部形象“一桌一炉一卷饼”独特仪式感;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教科书式”反应,居民的积极配合也在持续擦亮“淄博烧烤”名片。

  如面向社会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成立淄博市烧烤协会
  举办烧烤节庆祝活动
  开辟“烧烤专列”和市内21条烧烤专线
  制定烧烤地图
  ……

  当地出租车司机、烧烤店主及普通市民杜绝“宰客”“缺斤短两”,以包容、热情的心态积极配合维护城市声誉,用淳朴厚道塑造推广城市形象,兼顾了面子和里子,彰显了城市内涵和底蕴。
  其次,网红城市如何“长红”?
  在信息技术变革、经济社会变革交织的背景下,网红城市做到“长红”,必须弘扬自身优势,锻造本地特色,传承文化“精气神”,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擦亮品牌底色,才能形成长期吸引力。
  现实中,景点景区成为网红后,其典型模式和做法经常被复制、传播,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迎合公众注意力产生的网红生命周期注定短暂。
  成为网红城市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要持续红下去,不能简单追求眼球经济、掠取粉丝利益、看重速食效应,而是要在知名度、舒适度、美誉度上做文章,延伸整个城市的服务链条,真正给人以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让所有游客行得顺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得下来,让“关注度”变成“发展动力”。
4月16日,淄博发布《关于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成为网红城市,表明城市的“流量入口”已经打开,能否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大文化和旅游等相关产业,将更多人才留住,乃至打造产才融合高地,是考验城市智慧的又一个关键命题。对此,淄博进行了积极尝试,借助此次“出圈”,为城市招才引才做了大力宣传并出台了诸多实实在在的举措。不管怎样,“网红”的光环总会褪色,但是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当地居民的厚道、诚实,有这些作为城市的底色,将成为持续吸引游客的砝码。



  最后,淄博的成名对于其他城市旅游宣传推广有何借鉴?
  对于有志成为网红的城市要学会利用“自媒体流量宣传”,打造口碑,引入“自来粉”;选择“接地气”“人民属性”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认真打造、经营,同时善于借助外力,做好城市形象整合宣传。

  作为城市治理者,一方面要开放包容,“重新发现自己”,用全新眼光丈量城市价值,既要珍视历史风貌、传承精神内核,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外部发现闪光点,真正放大自己特质;另一方面,要顺势而为,从软文化到硬产业,从大城建到微治理,从烟火气到时尚感等方面做好城市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总之
  只有将“关注度”转化为“发展动力”
  才能不断提升城市整体价值
  使其迈向内涵式发展的升级版
(作者: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 马振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4 21:18 , Processed in 1.2623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