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80|回复: 0

信阳,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7 09: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茶树植养、茶品产制、茶艺展演等内容,对人的物质文化或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及世界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内容主要有蚕丝布帛、茶叶陶瓷、字画编织及其他手工艺品,传播到全世界各个地区,畅销千年。当今,应在对茶产业树立新的认识的基础上,谋划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构架下茶产业发展趋势的大思路、大格局,这就需要尊重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形态,遵循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规律,让中华茶文化扎根于全世界消费者内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发展潜力。河南省作为人口与农业大省,是全国茶产区之一,其中历史悠久的植茶制茶工艺成就了底蕴深厚的信阳茶文化。信阳的茶山因茶而绿、信阳的茶农因茶而富,因而豫地南国的信阳因茶而名扬四海。

长久以来,作为信阳名片的信阳毛尖这一绿茶佳品,享誉国内外。那种诗意般的“茶乡以茶会友、以茶为业,茶客品茶论茶、以茶为乐,茶人植茶制茶、以茶为业”,让人切实感受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这正是信阳茶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内核。它必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发展成为一个大的文化产业,从而带动信阳的整体发展。

信阳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神话传说及其信阳茶文化的历史演进信阳茶文化的神话传说相传信阳之地本无茶产,乡民们在官府和老财的压榨下,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生死线上,久而久之,许多人患上了一种叫作“疲劳痧”的慢性传染病。这种怪病因不易医治犹如瘟疫一样日益传播,就在民众万般无奈的境况下,当地一个名叫春姑的姑娘,眼看着朴实的村邻一个个病倒在床,着实是心急如焚。于是,她不辞劳苦走村串山,四处奔走寻找医疾之人,以便尽快缓解乡邻的病患。某天,她在半山腰遇到一位采药老人,即叩首求教老人草药之法。


老人见她纯朴善良,遂告诉她,从脚下的车云山往西南方向走,翻过99座山,蹚过99条河,便可找到一种结满种子的绿叶之树,这就是可以消除此种“疲劳痧”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指点,决心长途跋涉,找到宝树。她在路途中以野果充饥、用雨水解渴,但已经染病上身的她还是因劳累过度倒在了一条泉溪旁,连爬向水边喝水的气力都没有了。就在她发热快要昏迷时,水溪中飘来一片青绿的树叶,高烧难耐、饥饿难忍、口舌满是疱疹的春姑用尽全身力气,抓捞起树叶含在嘴里闭目咀嚼,然后慢慢吞下。过了一会儿她睁开双眼欲要喝点溪水时,没想到却有些神清目爽,体力逐渐恢复。她慢慢站起身来,踉跄地向泉水上游艰难地寻找落叶的源头,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坚强的春姑真的找到了如采药老人所说的能救命的大树。


于是便摘下几颗黄金般灿烂光耀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攥在手心,想到乡亲们正在等待抢救,便在守树神人的帮助下变成了一只小眉鸟,快速飞回家乡,用嘴巴啄开一片又一片泥土,将金灿灿的种子种下,并每天用小嘴巴含住河水细心浇灌。最后,心血与力气已经消耗殆尽的春姑,欣慰地看着嫩绿的树苗一棵棵从泥土中探出头来长满整座山丘,面带微笑地坐在山丘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在此后的日子里,随着小树长大,别处的小画眉也一群又一群集结而来,不停地用尖尖的嘴巴从小树上啄下一片片树叶飞进村落并放进患者口中,患病者便逐渐痊愈了。人们就将这树叶称之为“茗”“荼”或“茶”,并将这种宝树称为茶树。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种植这种宝树,也就有了今天人们熟知的茶园与茶山。

尽管这只是一则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美丽神话传说,却也印证了信阳植茶、饮茶文化的确具有悠久的历史。信阳茶文化的历史演进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虽是其中最年轻的,但关于信阳盛产绿茶的记载古已有之。例如,在我国史料记载中有“淮南茶,光州上”的说法,这是茶圣陆羽对信阳光山所产绿茶的高度评价;而一句“淮南茶,义阳第一”,又是苏东坡对信阳平桥所产绿茶的精辟褒奖。1987年省市考古队在信阳固始县的古墓发掘中发现了随葬的茶叶,经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这也揭示了信阳绿茶植、产、制的历史十分久远。陆羽作为一代茶圣,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曾将中华“八大茶区”之一的信阳划归为“淮南茶区”,并称赞“淮南茶,以光州为上”。


在唐代,全国有16个郡被列为贡茶地区,而其中信阳义阳郡西部车云山的朝廷贡茶茶质最优。据说,武则天饮过信阳献来的车云山的贡茶后,精神大畅,一月有余,竟使其久治不愈的肠胃疾病顿消,在称赞不已之际遂下令赐银,命朝中重臣率众驻扎信阳,在义阳郡车云山山头上修建了一座千佛塔。千佛塔所用的白石是从洛阳载运而来。常年经受风雨侵袭至今已一千多年的千佛塔已显得破落,但仍巍然屹立在车云山山头之上,并已经成为信阳茶文化历史演进中的独特标志。近千年前,宋代的饮茶之风日盛,其制茶工艺比唐代更为精湛,所用茶具也更加讲究。苏东坡作为宋代的文豪大家,亦大赞“淮南茶,信阳第一”。当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信阳茶区的植茶面积及其产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北宋文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时下,河南有信阳、光州、子安三个茶场,年产茶935799斤,占全国13个茶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大文豪苏东坡,不仅嗜茶善品,而且曾沿开封、信阳到长江,穿过三峡入四川,旨在考察天下名水水质,将陆羽在《茶经》里所定的全国名水逐一亲口品尝,从中悟到了“信阳第一”的缘由所在,发出信阳之地的“西南山农家种茶者甚多,本山茶的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之下”的赞叹。元史典籍《文献通考》有载,当时全国有26种名茶,仅信阳光山县就有名茶3种:“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到了明代,饮用散茶之风在乡村及城镇民间日益盛行,其产区主要在淮南茶区的信阳、荆阳、归州和江南茶区一带。散茶的推广使信阳绿茶得到了长足发展。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9 03:57 , Processed in 3.1792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