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是朴素的,有茶园的种茶人,绝不仅仅是市场上代理着茶叶店的茶商,根本是有分别的。此行三四天,看的主要是信阳的绿茶。不论光山凉亭乡那位云雾山中人或是固始山上的有机茶园庄主,见过即是难忘。 
去潢川的茶山上,一路小盘上着上去,有细蒙蒙的雨,印衬得整个山头山间都更绿了,冒着油亮。一个拐弯,简单的铁栏杆小院,应该是到了。 
简单但有时代年份感,进去院子后的那棵树特别粗壮,开枝散叶,辐射了一大片。下面的地面是有青苔的,泛着绒绒的绿。我探下身去拍,没有抓到细绒毛毛,应该就是因为山间湿润形成的薄苔藓吧。 
入座,茶桌上并不是我想象的信阳毛尖。到了信阳,我们熟知的那肯定是毛尖绿茶呀。这个是黑茶,也就是西北比较常喝的那种,一般是煮来喝的,今天这种是比较好的黑砖茶。果然,倒出来,特别浓郁的红色,旁边茶壶还咕嘟着,大茶梗叶子上面翻腾还浮着些许枣片。 山上阴雨,湿润又降温了。茶科所的赵所长说,应该是看着天气阴寒专门给咱们选了这个茶煮了喝。 
我本也这么想,但随着这几天几个茶山的走遍,我却不免联想,一个有趣的问题:乍落座,茶园给我们倒上的,都并非茶园最主打的那一类茶。比如赛山悟道、赛山玉莲,先上来的是一到黄茶。事后一问才得知,这是中茶所的一款品种,“并非毛尖”。就像潢川的这家,算下来是30多年历史的、最早引进纯日本树种薮北茶,加上独特的蒸青工艺处理,而非传统绿茶毛尖的炒青。 
心里一直按捺着,看着杯中的黑砖茶,听着申总讲着茶园的薮北茶历史渊源,越来越想喝这款“主打”。朴实的老乡,只是想着拿最好的茶招待我们,殊不知我们只是想喝到他平时最普通的手边那一款自有款。 
而且,如今像抹茶系列倾斜,虽然捻茶阶段,但收益非常不错,收益据说是本来绿茶的2倍以上。又起身看了抹茶的转磨,看了外面的薮北茶树,生态化的种植,各种蝇板、挂灯等,农科院的专家讲述着茶树树根微生物菌肥的生态保护技术,类比来说,对植物生物的病菌处理也像中药而非西药来对付病害了。 
越来越好奇,它的味道。等到中午吃饭,终于“要”了杯来喝。味道温和,确实有一种独特的绿茶味道,全然不是日常喝多的那么多毛尖绿茶青味。我想,应该是蒸青工艺的发挥。温和,不跳脱,叶片很小很小。包装盒上,写明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类标识在很多茶盒上是不多见的,不论红茶、绿茶。茶人申总告诉我,这是按照严格规定标注的。 
回过头去想原本那个问题。并不是茶园的主打产品不好,而是老板觉得这些在身边司空见惯了,所以拿出来别的待客,一定是有点“与众不同”才行吧。  这是信阳晚上一个小县城的夜市啤酒小摊 来源:头条记者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