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榷淮南茶,在蕲(今湖北蕲春南)、黄(今湖北黄岗)、 舒 (今安徽安庆)、庐(今安徽合肥)、寿(今安徽寿县)、光(今河南信阳南五县) 六州相继设十三买卖茶场,称十三场。茶场设官置吏,主管榷茶事宜。其职责是用茶折算向园户征税;规定园户岁额,按官定茶价预支本钱,收买茶叶;收买园户税课以外的余茶,禁止私卖;将征收和购买的茶叶就场出卖,或凭榷货务交引向茶商支付茶叶。 

十三场即设在淮南的十三个买茶场或山场,即:蕲州之王祺、罗源二场,寿州之霍山、麻步、开顺三场,光州之光山、商城、子安(商城县的苏仙石金刚台地区)三场,以及舒州、庐州、黄州等地山场共计十三场。 
十三山场负责支儇茶本,收购茶叶,包括课茶折税茶及买茶;按质分等,制定价格,进行发卖,由商旅算清,回收茶利;系预留食茶,产区按人口给券,销区设卖茶场出售等。买卖茶场系分别设置,独立核算。买卖差价很大,政府在这种专卖中获取高额利润。 
据《宋会要·食货》载,十三山场中只有四场兼设卖茶场。六榷务十三山场首任提举官及官制沿革大致如下:真宗咸平六年(1003),光禄寺丞王彬出任“提举榷货务茶场”,总领六榷务十三山场事。 
景德(1004-1007)中因事冗任重,对十三山场派遣“使臣三人,分场提点,率三年一替”。大中祥符九年(1016),又改常设监官为临时差遣,改三年一换为茶季临时派遣,改固定为逐季轮换,人数也增为四人;目的为预防事久人熟,易生弊端。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