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不仅是信阳茶产业史发展的标志,更是历代茶农心血和技艺的结晶。信阳毛尖在历史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唐代,信阳所在地产区产的茶为饼茶,名为大模茶。
宋代以后,散茶和片茶成为主要的制茶方式,因此信阳茶又称为散茶、片茶。明代,随着制茶技艺的提高,淮南茶渐渐由最初的饼茶转为质量较髙的散茶,并把茶叶和茶芽分开制作。因此,又可以把信阳茶称为叶茶或芽茶。
"毛尖"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时期,当时人们把产于信阳以及周边地区的茶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车云山龙井"在巴拿马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奖之后正式定名为"信阳毛尖"。新中国成立以后,把产于信阳和罗山南部这一代的信阳毛尖统一定名为"豫毛峰",把产于潢川、光山、新县、固始的称为"豫毛青"。
【来源:信阳讯】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7 11:10 , Processed in 2.3155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