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48|回复: 0

渊源流长信阳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 1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在信阳丰富多彩的文化之中,信阳茶文化可以说是最璀璨夺目的一颗。信阳是中国著名的茶乡,是我国古老的八大茶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信阳人就开始种茶,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璀璨。信阳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隋唐、兴于宋元,发展于明清、繁荣于当代,连绵不断,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茶传承了信阳的历史。




最早关于信阳茶确切文字记载始于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说:“淮南茶以光州上,义阳郡次”,唐代的光州包括今固始县、商城县、新县、潢川县和光山县。义阳郡包括今罗山县和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信阳在唐时隶属淮南产区,荣列全国官办的13个重点茶场之一,所产茶叶品质上乘,被列为贡品。唐代,信阳所产的茶为饼茶,这时信阳茶的名字称为大模茶。在唐朝时期,还流传着信阳茶治好武则天肠胃病的传说。




北宋时期,为避宋太祖赵光义的名讳,义阳改名为信阳。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信阳茶产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至今鸡公山和黑、白两龙潭有101株千年的“茶树王”,可谓茶中活化石。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途经天台祖庭净居寺留有诗文,品饮信阳茶后,曾发出“淮南茶,信阳第一”的感叹。




到了宋代,信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品质优异的信阳茶依然是贡品。




深知民间疾苦的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罢造龙团凤饼,唯芽茶以供。过去被贬斥为草民百姓饮料的草茶即所谓的散茶,经由“草根”皇帝一纸诏书的大力推崇而大兴于天下,信阳茶也由饼茶改为散茶。




自唐朝起,信阳茶就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然而直到明代,信阳茶仍然没有统一的名称。清代,有记载的信阳种茶县有光山、固始、潢川、商城、罗山等。据清代《顺治通志》记载:“茶出信阳,罗山有之,商城、固始兼有”。直到清末,“信仰毛尖”一词才出现,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信阳茶的精华和代表。并且,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一举荣获金奖。






信阳毛尖不等于信阳茶。历史上的信阳茶历经时代的变迁,容颜变换总以绿茶一脉传承。唐代的大模茶、宋代的散茶和片茶、元明时期的芽茶和叶茶、清代的毛尖、近代的豫毛峰和豫毛青,直到今日信阳茶仍然是名茶荟萃,信阳毛尖是信阳茶的精华和代表。





信阳茶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曾经的星星之火今日渐成燎原之势,现在的信阳茶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信阳茶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关于信阳茶,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村姑化鸟衔茶籽、武则天建千佛塔、陆羽访茶入信阳、苏轼游申留佳话、毛主席寄茶钱等经典故事。






信阳自远古开始,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饮茶风盛时期的信阳茶,在淮河的飘摇里北上南下,托负着代代信阳人的梦想,走向每一个朝代,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苦难与昌盛,走向大江南北的市井和乡野。


信阳茶几经风雨,发展到现在的枝繁叶茂,“信阳毛尖”扬名国际,“信阳红”也红遍全国,二者交相辉映,信阳茶这个大家族日渐丰盛了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信阳茶的明天会更美好。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2 06:00 , Processed in 1.1832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