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冬天,气温刚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在信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串串晾晒着的腊肉,那场景颇有一种旧社会农家土财主的感觉。 
这些腊肉大多是自家养了一年杀的土猪肉、也有集市上购买的白条猪肉,整理好形状,均匀的涂抹上细盐,就静静的放置在自家洗净空置的坛子或缸里。
大概需要腌制一个星期的时间,等天气放晴,取出腌制好的腊肉,沥干水分,在每块肉的最上沿打一个小孔,用绳子将肉穿起来挂在自家门口或者窗户上开始风干,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慢慢的经过阳光的微晒、微风的轻抚,那一块快原先红白的肉开始了蜕变的过程。只需几个冬日暖阳,悬挂在竹竿上的腊肉开始渗出油脂了,那是猪肉内部的脂肪被融化掉了,紧接着风干的腊肉颜色也开始有变化了,原本白嫩的脂肪层和猪皮开始变成微黄,粉嫩的瘦肉也开始变成黑红色,凑近一闻,已经有了腊肉那种特有的香味。
但是信阳腊肉和湖南熏肉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同于湖南熏腊肉黢黑的外表,信阳腊肉成品总体偏白、微黄,瘦肉部分呈红黑色。烹饪的时候只需用温水简单地冲洗即可,制作简单。 
腊肉晒制好了,无需特殊器皿收藏,只需要把它收进屋里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悬挂起来,随用随取, 腊肉,不仅是信阳人餐桌上一道传统的地方美食,现在也成了游走在异乡游子深深的思念。 
每逢寒冬腊月,信阳的餐桌上必然少不了腊肉的身影,或焖、或炒、或炖、或卤,总之腊肉吃法多样,不同的做法成就不同的口感。 热情好客的信阳人常常在家里来贵客的时候才会大量使用腊肉来款待贵宾,因为每户也就腌制了几十斤腊肉,这可是整个冬天包括过年期间,一家人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信阳腊肉好吃离不开信阳人喂养的优质土猪,因为都是自家年初抓猪崽喂养,以备年末杀来自家吃,所以整个喂养过程都是极其精细的,米糠、剩饭剩菜、杂粮瓜果是猪常年的主要食物来源,相较于养殖场所出栏的饲料猪,信阳市民往往更加钟爱本地特有的土猪肉,所以每年冬天城里人就开始托人四处打听谁家养有土猪,大家一起组团来拼一头。近几年因为非洲猪瘟肆虐,导致土猪数量锐减,拼一头纯正的土猪来腌制腊肉就显得越来越难,越来越奢侈了。 现在豫南农村逐渐空心化,留守在农村老家的也仅仅只剩下白发苍苍的老人,随着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加上牙口胃口不好,腌制腊肉这种传统习俗也在慢慢的逝去。偶有腌制也是为远方他乡的孩子们准备一些,过完年外出时带走。 腊肉,这种信阳人在寒冬最暖胃、最倾心的美味逐渐淡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餐桌,成为了那些曾经感受过它甘之如醴的游子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心心念念的远方了。 来源:头条@信阳故乡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