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信阳毛尖采制技艺被河南省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我姓董。照相的照,大山的山。董照山”。
见到原龙潭公社西茶山生产队队长董老爷子这年,他80岁整,腰杆笔挺,双眼有神,声音洪亮,说起过去上山种茶的事,一点不含糊。

董照山小时候,信阳就出毛尖茶。但那会普通老百姓和茶并没有什么关系,“好样的”人家,比如保长,才喝得起茶。他参过军,入过党,退伍回家当大队干部,同时种田,在公社书记要求他带队上山种茶前,连茶树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更没想过自己大半辈子会和毛尖茶连在一起。
淮南道上的茶
远古时代,起源于云、桂、黔高原三角地的茶树,在漫长的自然传播中,其中一条线路,从四川盆地南缘西缘向北,越过大巴山,推进到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再沿汉水、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一直推进到皖西大别山区。湖北襄阳、河南信阳、安徽六安、霍山、寿春,都在这条线路上。到了唐代,人工驯化种植茶叶已相当普及。
气候温和、水气充沛的山地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陆羽在《茶经》中将光州、义阳茶列为淮南茶之首,排在舒城、霍山、六安之前。盛况持续到北宋前期,淮南六州设十三榷茶场。沈括在《梦溪笔谈》记录了嘉祐六年的交易量:“十三山场共买茶四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一斤,光州光山场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斤”。既造当时主流的片茶,也造散茶。可以推想,如此巨大的产量,茶园也必然广袤于山野。但到了明末,因茶税过重又遭匪劫,茶树遂斩伐殆尽,曾经辉煌的茶区,衰败无声。

百年前那位秀才
此消彼长,淮南道东大别山区皖西的六安、霍山茶,明末入贡,至清名声最炽,《红楼梦》里多次提到。明中期由徽州兴起的炒青法,传播四方,逐渐在各地发展出当地名品与独特的加工工艺。皖
西一带,六安、霍山、舒城、桐城,均分杀青、炒青的生、熟二锅,用芒花、高粱、竹枝扎成小茶把子,代替只用手的操作,炒茶做形。

同属古时淮南道的皖西制茶法深刻影响信阳,六安瓜片仍用小茶帚炒制成型,到了信阳演变为竹枝大茶把
1903年,信阳县的秀才甘以敬在实业救国的探索中,想到种茶制茶。他联合乡绅,招股集资,在县城附近的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到六安购买茶籽,聘请制茶师学习皖西茶把子式生熟锅炒法,垦荒种上了 3万多窝茶树。1910年,山高云雾多的车云山成立 “宏济茶社”,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接着,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建立“裕申茶社”。在甘以敬等人的影响下,信阳城乡的绅士、商人相继集股建社种茶,到1919年。出现了元贞、宏济(车云)、裕申、广益、万寿、龙潭、广生、博厚共八大茶社。

白龙潭得名于这道瀑布,山崖上野茶自生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记,甘以敬为信阳毛尖茶“奔走数年,成效大著”,“至今信阳本山茶数额岁增,皆为甘以敬倡之”。但在车云龙井到金奖前三个月,甘以敬在上海辞世,他并没能看到本山信阳毛尖扬名天下的那一天。

“大山”核心产区终年云雾浸润,一眼望不到头
上山开荒的茶叶生产队
民初这轮茶叶复兴,信阳茶初具上等毛尖的名头,战乱一起,再度衰微。五十年代,浉河拦坝蓄水,修南湾湖水库,平地淹了许多,随后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人民公社“五权下放”,山坡农地,都下放给小队,号召自力更生,谋求出路。这时,政府想起来还可以种茶。
1965年,董照山还不到三十岁,家里媳妇也是党员,妇女干部,公社书记开了口,不能不答应带头。龙潭村东面的大山,因山顶蹲着块巨石,起名“猴儿石”。解放前姓何的地主,留下了少量茶园,已多年无人管理,山上还有一百多年的野放老茶树。董照山的任务,就是带领32位社员上山,在原有老茶园的基础上,成立“西茶山茶叶专业生产队”。一山之隔的黑龙潭,也成立了“东茶山茶叶专业生产队”,这样的茶叶小队,当时浉河港乡派出了好几拨。
那会猴儿石山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居住,1951年因南湾湖水库搬上山的董家义是第一户,帮大队管理茶园,一年做三五十斤茶,村里干部作为特产送领导。后来又陆续有几户人家搬上山。董照山受命上山时,没有公路,全靠脚走,也没有房子,社员互相帮助盖起来。好在大队给批粮食,无论男女老幼,一人35斤米,完成茶叶上缴任务,就记工分,发米。
小队一直用茶籽扩展茶园,六十年代末供销社引种过湖南种,大山顶上冷,冬天刮大风下雪,茶树可能会冻伤,湖南种不如本地旱茶扛冻。第二年早春,要把冻伤枝条修剪掉,产量也会受影响。现在大山出的毛尖,经过好几道仔细捡剔,冲泡时偶尔还是会漂浮几粒冻伤的芽头,这是暗伤,看不出来,低海拔小山的就不会。

2016年4月,猴儿石冻伤的茶树
到了1971年,猴儿石小队的茶叶就出名了,这时候下达的生产任务已经到了4500斤。信阳地区茶叶评级,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在七十多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当选名优茶。信阳毛尖尤其是龙潭毛尖名声渐渐打响。信阳茶叶厂特地设了龙潭分厂,收购浉河港的茶叶。1990 年龙潭毛尖代表信阳毛尖参加国家评比,取得了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
董照山清楚记得,比赛时用景德镇出的白瓷审评杯审评,泡五分钟沥干,比叶底,比汤色,龙潭毛尖都超过信阳其他产区。那时候手工甩条出来颜色偏黑,茶叶顶端带点弯曲,像鱼钩子。炒过头了会变成黄汤,炒得合适就是清汤,泡四道水都带色。供销社时期,毛尖分五个级别十五个等级,收购员下队里收。谷雨前后采的一级茶,收购价4.5 元,一芽三叶的五级就只有八九毛一斤。一级茶,整个小队也只能做出百八十斤。八十年代后,外地人开始来山里买茶,建议可以做点精致的,猴儿石小队就最早开始做单芽茶,后来其他地区都来学习,这之前,特级也只是一芽一叶初展。
随后,时代列车狂飙突进,包产到户,机械化做茶,修公路上山,当初走路上山的村民,慢慢又搬回山下龙潭村盖起新房,只有做茶季才回到山上。董照山也搬下山和儿子一家过,年纪大了,一喝茶就睡不着,他只能回忆茶的味道,现在的茶越采越小,可他觉得还是过去大叶茶好喝,一缸子泡下去,耐泡又解渴。
说到这里,流行说法里总有信阳毛尖1958年获得“中国十大名茶”称号的故事,查来查去,似乎只是香港《大公报》的评论,农业部门并未组织过这类评选。而一锄锄挖出连绵茶山的茶叶生产小队,这一年甚至还不曾上山。
大山和小山
猴儿石小队第一户人家董家义的孙女董丽,如今在郑州经营毛尖茶庄,有自称对所有产区毛尖都研究透了的老先生来找她切磋,一聊,老先生从来没去过茶山。董丽不客气地说:“想要了解毛尖,您还得摸到茶棵子呀”。
每个地区的茶,都有许多不为外人熟知的门道、术语。比如信阳毛尖会用筛孔大小分出“一个半”、“两个半”等不同大小的鲜叶标示等级,停留在筛面的大芽和芽叶会被称为“漏头”。又比如在细嫩程度之外,“大山”和“小山”才是价格差别的关键。
信阳市以西的南湾湖水库,周边遍布丘陵。而从浉河港乡开始,桐柏山耸立而起,民国初期八大茶社种茶之地,以及六十年代茶叶生产队背着粮食家什开垦的茶山,都在桐柏大山之中。
被称为“小山”的丘陵地带,1995年后开始大规模开始种茶,多为当时推广的引进良种如福鼎大白。放到别的产区,也能算上等山场。而黑龙潭、白龙潭、车云山等“大山”,气象全然不同。山势高而缓,雨后初晴的早晨半山时现云海,山尖仿佛岛屿。秋天有一半的时间都是这样,山里人叫“挂帐子”。经过六十年代引种湖南茶树的“新茶山”,才算进入“大山”的范围。回头望去,山下的平原已不见影踪,只有重重山峦,浓淡相叠,连绵的茶园间闪动着采茶工的身影。无论黑龙潭、猴儿石的老茶园,都遍布石块,溪流潺潺,飞瀑宕入深潭。本地有台刈的习惯,老茶蓬看起来也不高,只是根部粗壮。用茶果繁殖的群体种茶园,每棵都长得不太一样,有的圆似桂花,有的长如柳叶,还时常能遇上不种自生的野茶。而在扦插繁殖整齐的小山茶园,这种景象就很难见到。

十多年前,有人半开玩笑评价信阳毛尖“小、浑、淡”,后来竟莫名成为对信阳毛尖的标准认知。在黑龙潭喝到的第一杯毛尖茶,非但不淡,倒比大部分产区的绿茶更浓厚,喝完甚至上唇微微发麻,收敛感颇强。信阳种老茶树,氨基酸酸含量高,可溶性糖多,茶多酚比新引种的品种普遍偏高。“小”,是迎合市场需求,越采越小,直至新萌单芽。“浑”,是工艺改变,机械介入,做成更受欢迎的“细、圆、光、直”细直条,揉捻过重,茶毫脱落仍粘着在表面,一冲泡便满杯飞舞,浑如果汁。“淡”,是形容不耐泡,滋味清淡,似乎这就应该是信阳毛尖的特点。但山场与制作俱佳的大山毛尖,恰恰相反,北方的风骨,南方的甜醇,都凝聚在一杯毛尖里。



手工与机器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甘以敬和同仁引自皖西,又在信阳改造、落地生根的手工炒茶工艺。
采摘只能用人手,采茶女工腰上拴个小茶篓,刚冒出的嫩绿独芽,或是刚刚展开的芽叶,拇指食指合拢一提溜,采满一把轻放入篓,信阳人叫“打茶叶”。越小的芽叶,越费眼力和腰力。

信阳毛尖也是极少见要用镊子捡剔的茶,因其细嫩,手指、筷子都嫌粗笨。入夜,当天采下的芽叶,经过不同大小网眼筛子分筛,吹去碎叶,小芽、芽叶、次芽等分堆摊晾,等待杀青。这时,镊子就要派上用场,从筛出的碎叶中,再度挑出能用的芽叶。毛茶制作好后,略微粗硬的小叶会变成黄片,枝梗脱离,冻伤的芽显出原型,又要用镊子一根根挑出。这等细活只有细心的女性才有耐心完成。

杀青前的初次捡剔
从皖西传来的一生一熟两口大铁锅,前低后高,并排安在地面的水泥灶台上。炒茶师傅紧握的茶把子,一米来长,用细竹枝烤出油干透后扎成茶把子。这样的大茶把子,在皖西地区曾用于炒制黄大茶,尖梢弹性十足,可挑扬、可按压拍打、可旋转兜揉,甚至将茶叶团入竹枝间微闷。而用于生锅,即杀青,则是1924年茶工吴彦远首倡。从小茶把变成大茶把,锅也变大了,效率提高,在手工制茶时代,信阳毛尖借力的工艺堪称先进。
生熟锅都有专人在屋外火口掌火,生锅用木柴,锅面温度高达160-220℃。鲜叶入锅发出噼啪之声,就证明锅温足够。先用茶把子挑散,有节奏翻炒,变软后用茶把尖梢将茶叶收拢,圆形转揉,待初步成条约五成干时,炒茶师傅用力一挑,整锅茶瞬间赶进隔壁的熟锅里,进入整形干燥的“熟锅”步骤。





生锅决定杀青是否到位,以及高温促成的香气转化。熟锅则适合用木炭加温,锅溫低一点,慢慢整形。前半段仍然用茶把子边转边揉,后半段精制成条,师傅需在锅边坐下,手掌抓进一把茶,紧捏“抓条”,捏出条形,同时以拇指从虎口甩出,茶与锅边碰撞,促进“细、直”,称为“甩条”。龙井是扁形茶,做形时需反复按压,信阳毛尖是针形茶,不知为何抓条、甩条的工艺,素来被认为是模仿龙井。总之经过长时间的抓、甩,熟锅边缘逐渐堆积出一层茶毫,而毛尖的形状,也变身为细、圆、光、直的墨绿针形。 
传统制作生熟锅茶灶并排,杀青到位,大茶把一挑,“过桥”到熟锅甩条做形
熟锅出来的茶,轻轻堆在锥型焙面上,炭焙三道,毛尖即成。
董丽忘不了小时候父亲炒茶叶的印象,赤膊挥舞着茶把子,汗珠从头上后背滑下,噌噌脆脆的茶把子划过茶锅的声音,一挥一压一抖,生锅炒完,直接挥动茶把子过到熟锅,分明是评书里武侠高手的绝技,她暗自命名“茶叶过桥”。等到她开始卖信阳毛尖时,龙潭再难见到传统的手工灶。她每年都会请老师傅炒点全手工茶,作为念想。董照山老爷子把手工茶叫“把子茶”,问他把子茶为什么比机器茶好喝?温度能通过茶把子调节,炒得透,香!
机械取代手工,似乎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九十年代,浉河港镇有人试制出用电带动的茶把子,模仿手工熟锅赶条。随后模仿生锅的臂式炒茶机,生熟锅之间的排把式理条机,样式越来越多。它们都带有显著的“信阳特色”:电动机器上安着大大小小各种竹枝茶把子,发明者希望的既能连接传统,又能省力。近十来年,滚筒式杀青机逐渐普及,一位茶农家里,往往有标准化的现代机械、信阳特色茶叶机械,传统木炭焙笼混搭,无论用何种工序组合,最后仍然必须经过人手完成抓条、甩条,和低温炭焙。大茶厂就完全机械化流水线自动作业。


如今各种模拟茶把子炒茶动作的机械已取代了大部分手工工序
信阳毛尖群体种,原本是芽毫极多的品种,改用半手工制作甚至全机械作业后,杀青机,炒茶机、揉捻机、理条机几番轮作,力度人手更重,茶毫脱落,但又被揉捻溢出的茶汁粘住,一冲泡开,便产生果汁般浓密的悬毫,不复董老爷子描述中的“清汤”。
茶客喜欢更细、更直、更绿的毛尖,新工艺也带来了观感上的变化,传统与变化,或许并不存在绝对的高下。但一杯好毛尖,汤色嫩绿明亮,水中蕴含清香乃至花香,鲜糯、爽口、回甘长,这样的标准永不过时。
消失的鬼市
1986年,龙潭村余临远搬下山住,在自家竹林老巷,为供销社代收茶叶。过了几年,开始修建通往猴儿石西茶山小组的公路,龙潭村街道上慢慢出现中间经销商,收购干茶后转手批发给各地茶商。1997年后,龙潭街道扩大,茶农加工好当天干茶,往往已到深夜,夜晚的茶叶交易日渐活跃。到了2006年前后,龙潭的毛尖夜市,外人戏称为“鬼市”,进入鼎盛期。丘陵地区的“小山茶”产量大增,茶农都背来夜市交易。整个茶季,主要街道上一溜临街铺面,都租借给相熟的收茶老板。信阳毛尖集团、文新集团也都到夜市来支摊收茶,一晚上可收上千毛茶。
2016年春天,我们见识了了夜市的热闹,兴奋而好奇,却并不知道这种独特的交易市场行将没落。过了十一点,本已寂静的街道,铺面重新打开,亮起灯光,门前拦张桌子,高身玻璃杯一字排开,茶老板一壶又一壶烧起开水,灌进塑料热水瓶。茶农三三两两,开着农用三轮车而来,背上刚做出来的毛尖,挤在桌前,等茶老板开汤试茶。有经验的收茶老板,抓撮茶洒进杯子,冲入开水,观叶形,看茶汤,再咕嘟嘟试滋味,当即判断是否合格,报出价格。双方讨价还价,谈的拢当即付现金成交。谈不拢,茶农背起袋子去下一家,茶老板也不停歇地开始试下一轮茶。董丽也曾在夜市练就开汤试茶报价的本事,一晚上收五六百斤毛茶不在话下。这些茶转天就会被批发到郑州等大城市的市场,迅速周转才能维持夜市茶如轮转的现金流。喧嚣的交易要持续到凌晨两三点,此刻街上的夜宵早点合一的小饭铺点起炉子,卖完茶的茶农,吃碗热乎乎的面条点心,再带着空麻袋回家,少睡片刻,又要迎来新一天的茶作。


时隔五年,新一代茶农开始利用互联网销售毛尖,或是直接送到浉河港镇交易,风光一时的鬼市,竟然烟消云散,几乎没有留下存在过的痕迹。
毛尖茶的故事仍在延续,岁月流转,茶也在改变,而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将浩荡大山改造成漫山茶园,和每到清明河南人就念念不忘的那杯嫩绿清香。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