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 一个叫春姑的闺女为了给乡亲们治病四处奔走。 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 春姑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染上了可怕的瘟病,倒在一条小溪边。 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宝树,摘下种子。 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下,否则会前功尽弃。 春姑急得哭了起来,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画眉鸟,很快飞回了家乡,将茶籽种下。 
不久茶树长大,山上飞出了一群画眉鸟,它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 后来,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作品选自清代道光年间举人张培金,祖居浉河西南的仙石畈人,“三仙缸”是那里闻名的古迹。 他在《三仙缸》一诗中写到了在这里烹茶的情景。 原诗全文:两山之间夹平石,石山流泉水色碧。连山三巧圆而坚,口大如瓮深百尺。 桃花红映仙缸春,第一烹茶味更醇。可惜品题无陆羽,年年只好待游人。 纯手工信阳毛尖制作流程 这是我在今年清明时节前后制作的视频。我也记不清跑了多少山,一天之内喝了多少种不同的茶。 有时想想我没什么梦想,前些天和我大姨聊天。大姨讲:“我就想让中国人都能知道信阳毛尖,想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喝到一口正宗的信阳毛尖。” 
蛮有意思的,我的家乡立了一块碑,名曰:茶乡朱堂。 在我们当地的一些茶人是不喜欢信阳浉河港、董家河产地的茶叶的。戏称他们为“小混蛋”。(叶底小、茶汤混、口感淡。) 大姨讲:“城,孩子乖。你们那边的茶叶口感好,耐泡度高。我们浉河港的茶叶卖相好,茶毫多、色泽漂亮。各有千秋,谈不上好坏。” 这才是一个茶人的态度,贬低同行没有任何意义。 每种茶都有自己的可能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喜欢的茶叶。 
除专业的审评外,好与坏都是个人的直观感受,毕竟适口为珍。 茶,善业也。 人好,茶才好! 人真实,茶才真实! 人心正了,茶业才会正! 谨以此,致敬我的家乡信阳。 附:家师品鉴两款信阳毛尖语录。 
信阳毛尖 评语:朋友从信阳寄来师河港四望山小芽,望我品鉴。 这是难得的极品毛尖了,以盖碗、开水,留根法冲泡。 香气醇厚不飘,劲道足,入口略涩后瞬即转甘,舌面香润,久之不去,入喉畅爽,汤色呈典型的朦胧绿,茶毫丰富之过,厉害。 
信阳毛尖 评语:早茶品信阳毛尖,高山一芽一叶料,水温100度,以盖碗施以中投法。 汤色浅绿色嫩,茶毫初显,三泡后色味不减,香稳不飘,回甘畅爽,叶底芽头油润软亮,嚼之清香带甜,可谓佳品。 来源:掌中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