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59|回复: 0

跨年思考:即将进入的2021年,买房亏钱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4 16: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当下这个时代,是一个畅所欲言,百花齐放的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但是越自由,就越要有底线,对于红线,规则,态度的认识就越需要树立起来。
  不是不能谈论宏观,研究政策趋势,也不是不能针砭时弊,对社会现象进行表态和思考,甚至不是不能对政府和当局者进行批评和建议。
  但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则就是:有理有据,实事求是,有因有果,文明表达。
  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件事物的发生能够脱离因果关系,种善种,得善果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任何的言论意见,文章表达,只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养自己,让自己生存发展的国家社会和城市环境变得更好,那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舆论内容,而不是纯粹的情绪性发声和戾气爆棚的宣泄。
  为了宣泄情绪而进行讽刺吐糟,阴阳怪气,带刺锋利,污言秽语,甚至有用绝对性的语言夸大事实,捏造事件,乱带节奏,激化矛盾,这样的言论,只有破坏性和污染性,而毫无建设性和价值意义。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化时代,网络是信息通道和认知空间,而不要因为隔着网络的安全感存在,就当做无法之地和情绪垃圾站。
  这就是笔者在坚持整整一年的自媒体创作之路,所理解体会的一个重要写作心得。
  言至于此,懂的自然就懂,不懂的可以多看看各类文章的留言区,也能理解。
  以下是正文:
  2020年还有不到20天就即将结束了,对于这一言难尽的年份,相信大家都已深有体会。
  时至年关,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中国的春节年关,但是对于2020年所带来的冲击,影响还有不确定性的现实教育来说,即将到来的2021年无疑更充满了希望和预期。
  最近见了很多曾经的同事,也结交了不少的新朋友,老朋友也好新朋友也好,上市公司CEO也好,普通流水线打工人也好,对于2020年,都有一个比较共同的情绪表露,那就是焦虑。
  而这些焦虑,往往最终都汇聚到一件事上面,那就是房价:
  没买房的感觉房价一直在涨,高不可攀,买房不易,一年比一年难;
  有自己的房子的人整天提心吊胆,怕自己的房子跌价,好不容易达到中产,屁股还没坐热乎,一场疫情就教育做人不要太飘;
  房产投资的也是有苦难言,特别是前面买的房子遇到有价无市的情况,在后疫情时代变现能力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2020年,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买房子不再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没买的怕亏,买了的怕亏,投资的很多亏,投机被杠杆压着亏。
  这是典型高度统一的市场预期被颠覆的状态,中国普遍存在的“唯房至上”的资产价值观,开始受到动摇和质疑。
  那么,进入2021年,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在买房这件事上面吃亏呢?
  这篇文章,就和各位读者朋友聊聊这个话题:告别2020年,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客观的看待2021年的房产价值趋势呢?
  当然本文中的某些观点和结论,对于已经重仓房产投资领域,甚至是炒作房产投机牟利的一些个人和群体来说,可能会难以接受认可,或者是激烈反驳,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钱是你们的,投资也是你们做的,房子也是你们买的,最后为结果买单的,还是你们。一时的口舌之快,是不可能改变真金白银的结果的。
  如果没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就好,2020年不愿接受现实,不进行思考,2021年也就不要心存幻想。
  以期通过本文,能够以微见著,洞悉未来。
  不抓本质,不懂现象,难辨是非,难跟趋势,难寻方向。
  PS:本文系2020年年终系列话题文章中的第二篇,计划在2020年最后的一段日子里面,至少进行5-10个关键话题的选择和撰写发布,总结过往,展望未来。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读者通过文字选择作者,作者也在通过文字选择受众。
  如有帮助,欢迎关注,每天看点有深度的房产和楼市的内容,帮助您更好地认知中国房地产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网络
  1
  房价逻辑,其实已是“明牌”
  在中国,和所有经济关联的商业行为,都离不开“政策市”背景,大政府小市场,有困难找领导,就是这么简单。别的不说,银行都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是国家意志,在任何商品市场,投资领域,还有商品经济活动中能够赚到的钱,没有国家的允许,都是无根之草。
  放到楼市和房价上面来看,也是一样的。
  经历了从1998年房产改革以来的22年的野蛮成长和高度发展,国家对于房产楼市和房价的态度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了,不说什么严肃的行业语境,也不用对政策进行过多的揣摩和解读,只需要看市场规律就可以了。
  当下中国对于楼市和房价的战略思路非常清晰和明白:
  一线严格控制;
  对应到现实,就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的房价,在过去2-3年里面,其实是非常平稳,甚至是阴跌横盘状态的。
  唯独深圳不能算进去,深圳这个一线城市太特殊,简单说就是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先行试验田城市,从某种程度上,和雄安新区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对未来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测试对象,一个深圳,靠近中国香港这样完全资本化地区,根据就近原则进行承接学习模仿复制,发现问题和风险,积累经验和方法。
  所以深圳的房价,是独立于中国宏观房价环境的独立样本,完全没有必要揪着不放,拿来反复说事。同样对于雄安新区也是一样,就没有房产买卖这个生意生存的土壤。
  所以,最近几年投资一线城市(除深圳以外)房产的人,账面收益一定不会理想,甚至是亏损的,即使有上涨的,也跑不过宏观经济增量,这个不用抬杠,事实如此。
  新一线,二线,高首位度省会适当控制;
  在这样的城市里面,在刚刚过去的2-3年里面,可谓是精彩纷呈。
  具体的表现就是冷热不均,平稳之中互见涨跌,市场经济自由度远远高于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相比,要么是增长强劲,要么是稳定调整,要么是出现明显下跌。
  反正一句话,房价在这样的城市里面,比一线城市活跃多了。
  特别是2020年,比如天津,石家庄,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整体房价出现了下降。着实让很多长期看好省会,看好高首位度城市的人,大跌眼镜。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趋势表现,房价永远涨的市场惯性和预期被打破,是典型的市场去泡沫的过程。
  三四线到十八线城市,好自为之,自生自灭,如果有需要,一定是首当其冲的“炮灰”。
  和以上两类城市相比,基数庞大,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房价,很多都在持续不断的明显上涨,即使是很多人口流出,缺乏经济内向型动力的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在新房市场中更是突出。
  但其实这样的价格现象,都不用什么分析了,身在局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心慌:大城市都涨不动,凭什么小城市能涨,图个啥?撑得住吗?
  中国房价最没有底气,最颠覆常识的表现,就集中在中小城市。
  透过现象,有一些本质现实,常常容易被忽视:
  1、有很多中小城市的一手房新房价格依然在虚涨,虚张声势的行情是地方政府土地依赖和财政收入的支撑,二手房有价无市,一二手房价差距持续扩大,差距惊人。
  就像笔者在年中的时候,到河南省几个地级市中调研发现,新房价格竟然能达到二手房的一倍之多。
  2、一线城市,除了深圳以外,其实二手房市场的热度一直没有降下来过,新房价格稳定,不代表二手房市场稳定,在房价稳定的一二线强经济省会,二手房市场价量双升的现象非常明显。
  只是大部分人只看新房市场,只看新房价格。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大城市存量市场中的交易火热现象吗?
  在2020年这个特殊时期,眼光只盯着新房市场,只看新房价格,只知道买新房投资的。
  说句不客气的,今年买明年亏的概率非常大,当然不是绝对,而是大概率。
  因为房产投资的逻辑很简单,买一手房,卖二手房,一手房价格高不高,涨的好不好,和投资主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一手房火热火爆火急火燎,赚钱的只有土地供应商和房产开发商,当然赚的是投资主体的钱。买房看价格,很容易陷入一种对纸面财富的收益满足感。
  你看,后面新出的项目卖的比我买的贵!我是不是赚钱了?
  屁!新房市场价格就算比你买的房子贵几百倍,对于你的房子来说,你觉得值钱增值有用吗?
  一个是市场承不承认,也就是二手房行情能不能在对应价格形成真实流通(也就是有成交表现);
  一个是有没有人愿意买你的房子,是买房人在很多房子里面挑你的房子,还是你的房子用价格挑买房人?
  二手房市场存在,二手房市场火热,房产投资,才能说有机会赚得到真金白银,才能说的上是“真正”的投资,而不是心理上的投资游戏。
  流通不畅,有价无市,和小朋友自己画一幅画,叫价500万,有什么区别?
  现实之中,有多少人是咬着牙吃咸菜,说自己房子很值钱的?
  不仅房产,所有的投资都是这样的,砸手上的房子,实亏。
  房子作为投资对象,值多少钱,市场说了算,看不懂这点,抱着砖头当金子,自己开心就好。
  事实上,这就是中国当下最真实的投资环境,而看懂投资环境,对于投资决策来说非常关键,只有看懂投资环境,才能明白投资方向和资产价值所在。
  清晰明白的房价逻辑之下,想要不亏,少看收益,多看流动。
  图片来源:网络
  2
  房住不炒:没人住的房子,谈什么价值?
  宏观思路是“房住不炒”,这里说的房,不是所有房子,而是真正存在真实需求的房子,特别是因为人口迁移和集中而存在供需矛盾城市的房子,对应的表现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调控,打击投机群体,限制投资群体,杜绝资本参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控其实就是房产价值的指明灯,跟着调控买,在调控限制之下买,想亏都难。
  但是就是有人,而且还是很大一群人,不喜欢被约束,不习惯看本质,就是要去高度自由的楼市环境中“试试眼光,拼拼运气”。
  比如一线城市严格限制,就跑到环一线的“价格洼地”去挖笋盘;
  比如先去不限购的小城市,低能级城市买一套增值保值,条件成熟了就往大城市去置换升级;
  比如到一些有着新区,新城,大学城,科技城……等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规划区域买房……
  有这三种想法和打算的人,不用到2021年,今天就可以告诉你们,亏是一定的结果。
  房子是因为人的居住需求才有了存在的价值,因为需求竞争才具备了资产的价值。
  简单说,就是有现实的,有一定基数的居住群体存在,房子才有市场和增值可能。
  不管一些城市的规划多么高端理想,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内向型特色经济,没有人口增量支持,没有土地紧张这三个关键底气,盖出来的房子和楼市,就一定缺乏购买力。
  而对于这样的城市来说,要么攀龙附凤做规划蹭交通造概念,要么做价格对比,进行价差营销。
  实在不行,还有什么大健康,康养,产业孵化,养老,度假,旅游……等等的名头。
  来,这句话建议对房产投资有兴趣有想法的朋友们,多看几篇:
  包装再美,规划再好,理想再多,概念再新,一句话:怕不怕没人?
  房多人少,供大于求,买这样的房子还想着增值?
  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流失,买这样的房子以后谁来接盘?
  大道理也不用说,1万元买来的商品,天天都用的上,价格涨到2万也值,1元买来的商品,放着吃灰,一天也用不上,再便宜也是浪费。
  没有人这个最大的需求源头,房子别说价值了,连存在的意义都没有了。
  比如,去可可西里无人区盖个房子,看看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这是其一。
  还有一种,是环一线城市的房子,短线跟风炒作一把是可以的,长期来看,绝对是天坑。
  对于这样城市的房子来说,人口是有的,毕竟是外溢承接,但是这样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极端危险的价格泡沫集中地区:别以为站在明星旁边,自己就是明星,一个个县城乡镇,因为自己离一线的距离近,就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这么说可能有些不客气,但是所有的环一线,其实只有两个城市是长期靠谱有价值的:
  一个是苏州,一个是东莞, 这两个城市非常具有代表性,房价坚挺和价值增长,是源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真实发展支撑起来的,而不是因为它们贴着上海和深圳。
  说实话,苏州本地人也好,东莞本地人也好,其实对于紧邻的一线城市,没有什么依赖羡慕的情绪,对比“北京天安门正南30公里”这样包装的北三县和环京县城乡镇,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其他所有城市,用一线都市圈概念给房价做价值包装的,统统都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这里完全没有地域黑的意思,事实如此。自身不硬,靠谁都不行。
  类似于这种城市的房子,绝对是中国房地产概念和价值炒作的高危地带。
  本地人买不起,外地人不方便,行政隔断岂是张嘴胡说就能打破的?
  来了北京就是河北农村人?来了深圳就是惠州人?来了上海就是昆山人?
  在这样的城市买房,纯粹是为地方做贡献了,当地人还挺嫌弃:就是你们这些炒房客让我们买不起房子的!
  这是其二。
  这就是环一线,环二线,做概念规划包装的城市的真实投资逻辑:
  想开奥迪,就是最低配的奥迪,也是四个圈,但是一旦开上奥拓,可能就没有机会开上奥迪了。
  在大城市,老破小改善换新房,投资小套换大套,一套起步变两套,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小城市买房,等着涨价卖掉换大城市?不好意思,那还不如你在大城市好好赚钱攒钱买房来的靠谱实际。
  房产投资,非常现实残酷,只能在需求市场里面步步加码,而没有所谓洼地和机遇等你去投。
  值钱的,换更值钱的,不值钱的,很难有值钱的机会。
  图片来源:网络
  3
  马太效应:不仅残酷,而且现实
  其实对于房产的投资,有个很现实的趋势,那就是“城市决定论”。
  成功的投资不是什么完全投机取巧的利差牟利,而是趋势带来的财富发酵。
  市场经济的社会规则环境之下,想通过财富实现阶层突破,只有跟对趋势,并且在马太效应之中,站到那20%的地方和群体中去。
  残酷吗?其实并不残酷,更多的应该是现实如此。
  大城市,一线城市,高首位度城市,核心城市,对于其他低能级城市的虹吸,是持续,并且不可逆的。
  房产投资,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点,是钱跟着人走,投资跟着购买力走。
  在人均收入水平只有3000的城市里面,有10套大房子,抵不上在人均收入超过10000万元的地区,有一套小房子。
  这个趋势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已经很明显了,更别说紧邻的中国香港。
  这就和年轻人“用脚投票”的大城市一样,很多人一辈子留在小城市里面,大概率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和办法在财富上实现跨越式增长,更谈不上什么资产,教育,眼界,认知,甚至是理念的代际传承。
  回到房产投资上面,也是一样的,有价值投资的房子,只有20%,而且这20%的价值会越来越强化,马太效应会加强房子对应的财富效应。
  对应到现实来看,具有虹吸能力的城市,才有投资价值。
  在美国底特律,日本除东京外很多偏僻区域,还有中国鹤岗这样的城市,房子的获取成本几乎逼近免费,只需要进行维护和付出使用成本就可以了。
  即使有高铁,便捷的交通,也只会加速这样的城市萎缩坍塌,因为虹吸的效率更高了,马太效应越来越强。
  房产投资,遵循马太效应,很重要,逆势行事,必遭反噬。
  图片来源:网络
  4
  比洪水更可怕的,是泡沫
  中国的房产投资,其实还停留在价格增长的利差模式,也就是低进高出,资产炒作的层面。
  既然是炒作,那就必然需要通胀环境来支持,货币环境才能决定市场购买力,大家都没钱,这个价格想涨也难。
  所以中国房产投资群体,最喜欢的,就是大水漫灌,就是货币洪水。
  洪水一来,就能凭借房产的资产属性,大赚一笔,没有洪水,那就只能低位持有。
  洪水多了,会涝,也就是货币贬值,钱不值钱,恶性通胀,民不聊生,当然不是好事。
  所以赚这样的钱,势必不长久,国家也不会允许长期洪水滔天,涝的涝死,干的干死。
  没有货币大水漫灌,基本上就能让很多借助杠杆,特别是高杠杆的投资炒房群体被债务拖垮,但是和洪水相比,其实最可怕的,还是泡沫。
  中国的房子有没有泡沫,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但绝对不可能武断的判断有还是没有,非要下个定义,那就是“结构性泡沫”。
  深圳房价全国第一,动辄20万一平米的中心房价,一房难求,贵吗?
  上海全市均价6万元左右,交易活跃,贵吗?
  很多小县城房价7-8千很常见,上万的也不少,二手房有价无市,贵吗?
  很多地级市一言不合就是万元以上房价,直追省会房价,新房火热,二手萧条,合理吗?
  泡沫在哪里,不是一看就知道了吗?
  鹤岗房价均价只要2000元,价格逼近成本,毫无泡沫,值得投资吗?
  深圳房价动辄十几万,价差效应几乎透明,高利润空间可见,值得投资吗?
  任何投资,都是看市场预期的,预期看好,价格不是问题,因为投资不是消费,更不是捡便宜买的消费。茅台股票不便宜,也没见人因为它贵而不买。
  有市场预期的兑现,市场信心就会一直存在,这是投资心理必然的趋势。
  但是这种信心,只要一次泡沫破碎,就能彻底消除。
  在可见的泡沫市场中弄潮逐浪,是典型的投机赌博,是具有侥幸心理的盲目下注。
  结构性泡沫,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局部有泡沫,局部没有泡沫。
  另外一种,是都有泡沫,而局部泡沫坚硬似铁,局部泡沫脆弱如纸。
  不管是什么样的泡沫,都是风险,关键是对应的冲击和危险,是否能够承受的住。
  在深圳炒房崩盘,基本上就重债压身,翻身无望,高风险高回报,玩不起不要玩。
  在一般的城市炒房,亏了最多伤筋动骨,但是不伤根本。
  在有泡沫存在的资产环境中,泡沫就是最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短期炒作,急功近利的炒房来说,一次泡沫的破碎,就必然对应金融冲击和经济危机。
  这场游戏里面,一天没有上岸,都是躲不开的风险。
  所以对于房产投资来说,看得见的泡沫,比不能预期的货币洪水是否到来,能否推动增长,更为危险和可怕。
  图片来源:网络
  5
  结语:价格回归价值,房产投资未来的两个重要趋势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当下,对于未来来看,房产投资,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活,对于投资主体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和考验。
  同时还考验投资主体的资金实力和购房资格。
  还想着无脑买房,躺赚就能发财的,基本上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为投资所在的城市和开发商进行了经济贡献,投资变成消费,而且是浪费型消费;
  要么就是高位进场,持续亏损,接受损失割肉离场,或者持续贬值直至到达价值底线,为亏损买单。
  就是这么现实,没有第三种可能,而且上面这两种可能,一定会在很长一个阶段,对资金产生锁定,甚至是锁死的效应。不用说未来如何如何,仅仅在2020年,这样的情况早已不是个别案例,而是频率出现越来越高,普遍性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情况了。
  当下这个时代,看不懂未来房产投资趋势的人,一定会被现实所教育,被社会所毒打。
  未来房产投资,必然会存在以下两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门槛,认知是门槛,能力是门槛,眼光是门槛,水平是门槛,资金是门槛,甚至资格,都会成为现实门槛。
  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门槛出现,让房产投资只属于极少数人的专有资本游戏。
  第二个趋势,是模式,价格套利注定终结退场,价值回报逐步成为主流。
  以前的房产投资是看房价涨幅,现在呢?要么是二手倒挂(二手房比新房贵,有利差空间),要么是长期主义。
  也就是说,投机注定要被消灭,主观上主动消灭不了,就用市场来教育,就用真金白银的损失来考验。
  未来的房子不是没有投资机会,也不是没有投资空间,只是这样的投资,越来越难,越来越讲究,越来越价值化。
  文章最后,在趋势研究的背景下,给出未来三种房产投资可能实现盈利的模式:
  第一种,是政策红利,就像深圳因为限价政策而导致的价差空间,所见即所得,但是竞争激烈,手段倍出,还容易被监管问责,风险和收益对等。
  第二种,是增量红利,例如高收入高科技,品牌产业的周边,用目标群体的收益增量来实现房产价值增加的变现,类似于蚂蚁金服对杭州之江板块的拉动效应。
  第三种,是长期主义和眼光竞争,看的好还得拿得住,选择有潜力,有增长支撑的城市进行前置投资,等待城市增长带来的资产增值红利,风险小,但是对投资逻辑和认知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对于流水管理,投资耐心和抵御诱惑的心态非常有考验。
  短进快出不再现实,未来的房产投资,注定是一场耐心与时间的持久战。
  当然,这不是鼓吹炒房,也不是鼓励投机,未来所谓的房价暴击和洼地,会越来越少的必然趋势之下,看待投资,理性客观,非常有必要。
  人性贪婪,愿意去尝试趟雷,火中取栗的人,永远不会少。
  回到文章标题的问题,进入2021年,在买房这件事上面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吃亏,这个谁也不可能给出明确的判断,但是认知跟不上,趋势看不懂,亏钱还是小事,被房产套住了,房子失去流动性了,就一定能应了那句调侃:“炒房炒成房东”,要是房东都当不了,没人租,那才是一动不动,花高价买了一堆砖头。
  希望2021年,买房亏钱的人里面,不会有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群体。
  在这个时代下,还想着进行房产投资的人,行动以前,这篇文章一定要多看看哈~
  文章就写到这里。希望各位读者朋友能够喜欢。
  或赞或骂,还请留个声音,求同存异,共同成长。
  2021年即将到来,愿与所有的读者朋友共勉,共同迎接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来源:今日头条 熊猫贝贝小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20 16:28 , Processed in 1.1907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