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5|回复: 0

校史回顾 | 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我们始终在路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8 16: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四十八载峥嵘岁月 风雨兼程
四十八载砥砺耕耘 求索进取
与伟大祖国共同努力奋进
和崭新时代协同发展进步
坚持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理念
贯彻高等教育现代化战略
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我们始终如一 始终在路上!







历史的刻度划过四十八载春秋
激荡青春风华 谱写灿烂篇章
播种下一畦又一畦的绿色希望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璀璨时刻
回顾我校过去 我们无比自豪
再看我校未来 我们信心十足




美丽校园 全景一览



贤山北麓 浉水之滨
美丽师院 诗情画意
校园中的每一处微小印记
都凝聚着学子的精神气质
承载着学校的沧桑历史
彰显着光荣使命与担当




筚路蓝缕 拓基创业



信阳师范学院(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信阳师院(XYNU),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创办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是大别山地区一张闪亮的高等教育名片,被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费孝通先生誉为“教师之摇篮”,被赞为“河南省最美的高校”“办在花园中的大学”“在绿水青山中自由自在学习的好大学”。

学校创建于1975年,时名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并改为现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获批省“十三五”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确立为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

202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信阳师范学院建设大别山区域综合性大学,纳入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淮河校区”。学校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艰苦创业 夯实基础

·

四十八载时光里的校门
早已换上了崭新的容颜
也在一代代师生的努力下
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力量



时光雕琢着校园的每一抔土地
发展创新之火也随之愈燃愈亮
行走在今日的明德广场旁
看见的是四十八年的发展缩影



青春成长的无数足迹里
总有一些时刻值得你我回忆
教室里书声绕耳的光阴
诉说着每一代师生的深情

·



四十八载光阴 花开又花落
操场见证了青春的喜乐与悲伤
奔跑着的身影和欢笑的同学
秀出了关于青春的无限可能




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学校拥有40余年的本科和20余年的研究生办学历史与经验,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共27157人,其中研究生1944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茶学与食品科技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83个,招生专业74个,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二级学科硕士点72个,与闽南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校现有谭山、淮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1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图书馆各类纸质图书298万册,电子图书221万种,数字资源数据库58个,可访问各类资源数据库数量152个,中外文期刊4652种。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充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8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410人,拥有双聘院士1人、学部委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中原百人计划”专家、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等专家学者200余人。“南湖”系列奖励计划人才工程,引领豫南人才高地建设。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为了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学校发展,2002年9月,学校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及高校深化改革的形势,适时地做出了更名师范大学的决定。2002年10月,校长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到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考察,了解收集学校更名的有关事宜和信息,并向学校党委提交了考察报告,就学校更名师范大学工作提出建议。学校主要领导对考察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决定正式开始申办师范大学的相关工作,并责成校长办公室负责起草了《关于申办信阳师范大学(暂定名)工作方案》。

2002年12月20日至21日,学校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院长钱远晏作了《振奋精神,同心协力,为把我校办成有影响有特色的师范大学而努力》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学校申办师范大学的设想和工作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代表们经过认真审慎地讨论,一致认为:2001年学校一次性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大为提高,具备了进一步上层次、上台阶的条件,提出申办师范大学,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申办信阳师范大学(暂定名)工作案》的决议。

按照《关于申办信阳师范大学(暂定名)工作方案》,2003年1月4日学校下发了《关于成立申办信阳师范大学(暂定名)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信院字[2003]5号),成立了以院长钱远晏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张向朴,副院长时明德为副组长的申办师范大学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抽调了办公室工作人员,拨出了专项经费,正式启动了申办师范大学的工作。

申办师范大学办公室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更名大学的评议指标要求、对《关于申办信阳师范大学(暂定名)工作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解,拟定印发了《申办师范大学工作目标任务初次分解书》。各单位认真学习关于申办师范大学工作方案和目标任务分解书,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落实。

同时,学校根据教育部更名大学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决定2003年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更名师范大学的报告。其中包括《信阳师范学院更名信阳师范大学的论证报告》《信阳师范学院更名师范大学的申请报告》等一系列文件。为了扎扎实实推动申办师大工作,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2003年4月9日开始,学校党政领导抽出一周时间,召集各单位负责人专题调研申办师范大学事宜,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6月下旬,学校党委书记孙宏典、院长钱远晏亲自带队赴郑州向省政府贾连朝副省长、教育厅蒋笃运厅长、肖新生副厅长汇报更名师范大学工作,并正式送交了报告。




由于河南省2003年高校设置工作的重点是专升本和中专升专科,再加上学校离更名大学的核心指标有一定差距,省政府未将我校的更名申请上报教育部。根据这一情况,2003年9月10日,申办师范大学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下发了《申办师范大学工作重点任务分解书(二)》,对申办师范大学工作的整体部署进行调整,重点抓好关系学校更名的关键指标的建设,如重点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建设等。为了抓好各项重点目标任务的落实,2003年9月,申办师范大学办公室到各系(院)及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和督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申办师范大学的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2003年获批了5个硕士点,使学校硕士点总数达到7个;申报了基础数学、中国古代文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同时,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工作得到加强。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申办师范大学办公室和其他相关单位一起,对学科门类的划分进行了规范。

2003年年底,更名办和校园管理办公室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的方式,明确规定了校园道路、园区、景区名称,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方便师生和外来人员识别。为了全面反映2003年学校各方面工作情况,校更名办经过多方努力,出版了《信阳师范学院2003年年鉴》。

2004年10月,更名办制定下发了《更名师范大学重点任务分解书(三)》,对更名师范大学工作的核心指标进行再分解;积极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更名工作相关信息,对更名师范大学工作方案作出适时适当的充实和调整。此外,积极营造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更名师范大学积极努力工作。

根据更名工作的形势和需要,学校党委于2004年12月15日召开了更名师范大学再动员大会。院长钱远晏分析了更名工作的形势以及下一步更名工作的要求。鼓励全校师生要坚定信心,明确目标,以更名工作为中心,带动学校全面发展。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更名师范大学的各项任务目标进展顺利:2004年获批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第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丰富内涵 提升水平



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国家级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省级课程126门。拥有省级优秀教学组织2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拥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0项。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数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等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校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牵头成立了“豫南教师教育联盟”,构建了高校、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拥有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共同体、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等省级平台。


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厚实,基本构建起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入选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拥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10个,ESI前1%学科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数学4个学科2018-2020连续3年上榜软科“最好学科”排名。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数学2个学科进入榜单。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获得C-。

构建科研平台,建立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拥有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茶树生物学、微电能源、河南省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水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等28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9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共建全国第一家光伏系统真实发电能力国际化测试平台,与河南大学、信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信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与信阳市共建“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信阳发展研究院”等。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73项。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炎黄学概论”。





交流合作 凝聚力量



学校倡议牵头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提升了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摩洛哥穆莱伊斯梅尔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波兰西维塔斯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吉隆坡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校签订了交换生合作协议。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办学,与美国米勒斯维尔大学、韦伯国际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青云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等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学生。建立外籍教师暑期开展本科生双语教学工作模式。学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留学生,先后选派学生到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高校深造,并接收美国、俄罗斯、摩洛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博兹瓦纳、马达加斯加等国留学生。当前,学校正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以更加开放为动力,扩大教育双向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交融的办学环境。学校还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建设,广泛凝聚力量,助力发展。



坚定信仰 争先创优



学校坚持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建有谭山书院、致学书院和崇实书院。学校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20年“全国文明校园”花落我校,续写全国文明单位“金名片”。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30余项,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个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工作案例作为河南省高校系统唯一案例入选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主编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教版),学校被评为全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多次在全省校地结对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获得双“好”等次。“讲价值观故事,实现青春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成果展演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聚焦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立德树人 桃李芬芳



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40多年来,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人,王立新等400多人成为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教师,王金安、刘立志、陈晓嘉等一大批校友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培养出了部级领导和院士、大学校长、企业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的行业精英与业界翘楚。被评为“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河南教育名片”等。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毕业生分获青年大赛理科类、文科类一等奖。学生程双泽、李君昌、陈凌勤夺得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惟一最高奖“高教社杯”,打破全国重点高校垄断“高教社杯”的惯例等等。





立足发展 锐意进取


·



厚德博学 崇实去浮
砣砣穷年 探骊得珠
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崇实方能行稳致远



善学者尽其理
善行者究其难
取物所长 补己所短
立志笃实 敏行致远

·



孤则易折 众则难摧
积力所举则无不胜也
众智所为则无不成也
聚团结之力 怀友善之心

·



回顾四十八载峥嵘岁月
师院人始终践行开拓创新
在这条路上他们坚持做到
以不息为体 以日新为道

·



未来或许从来不在远方
而是在师院青年的脚下
他们无愧于时代的馈赠
用进步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师院人
始终具备不服输的精神
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与挫折
流溢出独一无二的青春光芒




红绿四季 诗情画意




风和日暖 万物复苏
繁花似锦悄然而至
一草一木焕发着勃勃生机
乘着春的微风热情生长
我们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
肆意播散希望的种子




头顶树荫 耳边蝉鸣
肩侧晚霞 轻着短袖
从初夏的晚风清凉
到盛夏的蝉鸣嘹响
夏日校园里的盎然绿意
阻挡住燥热也带来恬静




春华秋实 金风送爽
褪去深绿 踏至金黄
金黄的树叶 微凉的秋风
所到之处皆是秋的气息
秋风吹拂 秋意浓浓
给师院带来了别样的色彩




夏尽秋分日 春生冬至时
逆风如解意 容易莫摧残
秋去冬来 落雪成诗
开花最晚 迎春最早
自苦寒中来的幽香
是学子们勤勉的载体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校有新气象 更有新作为
未来崭新的发展之路上
必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继续扩大教育双向合作交流
立足大别山 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高水平的师范大学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7 12:25 , Processed in 1.3777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