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35|回复: 0

人口告别全球第一?二孩催生无果,专家提出2022新建议,父母赞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5 0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自商周朝起,我们一直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不仅如此,我国更在1982年7月就突破了10亿人口大关,创世界人口之最。然而,最近网络上却有消息指出,我们在2022年人口告别全球第一了——印度以14.1571亿的总人口超过了中国的14.1260亿,换言之印度的总人口比我国多出了311万。
  专业人士指出,我国的人口“告别全球第一”是必然的,因为印度的出生率仍然保持在2.24%左右,每年出生人口2000万以上。当然对于是否在2022年就超过中国,很多专家都表示存疑,因为网络上爆出的数据,并非来自印度官方,只是某医疗资讯网站公布的数据,极度缺乏公信力。
  在专家看来,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当前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更重要的问题是:二孩催生无果,人口警报拉响了——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我国的出生率颓势非但未能扭转,反而愈发严峻。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二孩”政策第一年,全国出生人口达到了1786万,但随后的5年,全国出生人口“5连降”。其中2021年出生人口仅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的出生人口,创下了近年来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43.6%。
  另外,2021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15,这已经低于少子化严重的日本的总和生育率1.34。根据人口学理论,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2.1,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根据国际惯例,总和生育率低于1.5意味着进入公认的“低生育陷阱”。
  如果只是出生人口式微也就罢了,我国恰恰还正遭遇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负担”。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按照国际标准,我国显然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且在不久的将来,就将迈入“超老龄化社会”阶段。
  专业人士指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口结构问题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也是属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基于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马光远、任泽平、梁建章等多位专家都直言预测:中国将在未来2-3年就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此外,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预测:如果按照当前的生育率,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7亿。
  出生率连续5年下跌,尤其是2020年和2021年,如果以2016年为基数计算,仅这两年我国出生人口就减少了1310万。有人可能纳闷,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国民的生活水平也非常落后,医疗、教育等条件都非常差,但是那时候,大家都愿意多生娃。反观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改善,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了,但是为何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根据机构调查研究发现,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经济负担太重,这包括生育、养育、医疗、教育、住房、消费开支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其中最大头的两个是住房和教育开支。住房方面,即便不是购买优质学区房,仅仅是以一个二线城市的普通商品房计算,购买一套房子的成本也高达70-80万,这还不包括未来30年,每月高达6000元的房贷。
  中国的养育成本到底有多高?不久前梁建章在《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给出了答案:居全球之最。报告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其中城镇一孩0-17岁养育成本为63.1万元,二孩为49.7万元,三孩为37.7万元。
  其二,婴幼儿无人照料。多项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制约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七普”数据显示,我们现在家庭户规模是2.62人,比“六普”3.1人又有下降,家庭抚幼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事实上,过去十年,我国的“不婚族”、“丁克族”比例,较以往大幅增加。根本原因是年轻人口家庭不具备抚幼的条件;另一方面,托育服务供给和需求存在巨大的缺口。当前全国0-3岁婴幼儿有4200万左右,其中有33%以上有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实际供给不足5.5%。
  其三是女性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很多女性婚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要事业还是要家庭。有人说,事业家庭双丰收才是人生的最大追求。但现实中鲜有人能做到。至少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是不可能实现的。
  笔者身边就有真实的案例,一对年轻夫妻30岁结婚,就面临生育和事业的重大选择,女性在职场中,也算小有成就,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很大,但如果选择怀孕生子,就意味着要长期脱离工作岗位,工作能否保留不说,生育和工作之间是很难平衡的。如果不生育,过了生育年龄,可能就无法生孩子,但是如果选择生育,事业可能就保不住了。怀孕带娃,这个周期至少是两年,两年后重返职场是极其不现实的。
  总结来说就是,在传统家庭分工下,女性不仅要工作,还要更多承担家务和生育养育的义务。且由于这种分工,女性很容易遇到显性或隐性的职场性别歧视,结婚生子就可能影响发展,甚或丢了饭碗。
  其四,生育的社会责任重大,也是年轻人生育意愿不强烈的因素之一。
  任泽平在此前的报告中指出,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而重中之重就是住房:2004~2020年,房贷收入比从17%增至55%,现在的生育主力,都被高房价、高房贷压得喘不过来气,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哪还有经济实力结婚、生娃。
  另外,有数据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房价越高,结婚率、生育率也就越低。比如2018年全国结婚率上海最低,只有4.4‰,浙江倒数第二,为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早前西南财大发布的《高房价影响生育意愿吗?——基于房价与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经验分析》的论文研究结果也坐实了:高房价抑制生育——房价上涨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商品房均价每上涨1%,生育孩子意愿数下降约0.2个。
  综上,住房才是抑制生育的“最关键因素”。是以,想要达到催生的目的,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难题,就必须成为政策发力的重点。换句话说,只有把房子问题解决了,年轻人才有动力生二胎,甚至是三胎。
  二孩催生无果后,国家终于向住房“出手”了,尤其是自“三孩生育政策”发布以来,上自国家,下至地方,都在动用住房这个大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近半年,有多个省份向住房“出手”了,比如江苏、甘肃、浙江,都在行动。其中以江苏南通海安市发布的“生育”政策最为突出:海安市常住居民中子女未满18周岁(截止2022年2月28日)的二孩、三孩家庭,在市场价格基础上二孩家庭给予每平方米200元、三孩家庭400元的支持。
  此外,甘肃临泽更是全国首个发放真金白银刺激多生孩子给予买房补贴的城市,具体政策是:对生育二孩、三孩的户籍常住家庭,在县城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4万元的补助,在各中心集镇购买商品房时给予3万元的补助。对于大城市而言,补贴不算高,但是对于平均房价只有四千元左右的临泽而言,可省帮了大忙——补贴的钱,足够购买10平米左右的房子,对于普通刚需家庭,可节约一大笔购房成本。
  其二,调控动真格了,其本意也是通过抑制房价上涨,达到为亿万刚需解决居住问题,从而实现提振生育意愿的最终目的。调控动真格,绝不是停留于口号,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城房价涨跌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9月以来,70城中新二手房价格下跌的城市逐渐增多。不仅如此,2021年12月,全国新房均价还跌回了万元以内;
  其三,除发放购房补贴、调控房价之外,国家向住房“出手”还体现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是写在2022的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截止到目前,2022年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在民生和社会保障中部署房地产工作,强调坚持“房住不炒”,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等等,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此外,2022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要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专家分析,这些举措有双重作用:一是保障民生居住问题,二是动真格“催生育”。还是那句话,只有住的大问题解决了,大家才会愿意生,有能力生,才能达到多生的目的。
  当然,鉴于“二孩催生无果”,另外结合“三孩生育政策”,最近一段时间,专家们也提出了很多2022新建议。比如任泽平建议,未来应该加大鼓励生育的力度,一线城市生三孩,每人每月奖励3000-5000块的现金;再比如,马光远建议,应该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生三孩的时候无条件提供租金非常低廉的公租房;再比如,梁建章建议,生二孩、三孩给予一定的购房优惠,二孩7折购房,三孩5折购房,虽然被吐槽不切实际,但建议的力度还是蛮大的。
  在众多专家的2022新建议中,我们认为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提出的鼓励生育建议,还算是比较贴合实际的,而且算得上是真正地解决了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生不好、养不好”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专家汪泓的2022新建议,颇得父母们赞同,具体内容包括四方面:
  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孩子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可以学习美国,把幼儿托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立法保障经费投入和推行质量评价系统,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倡导女性就业平等,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四是在住房、教育和医疗上下大力度减负。比如住房上,多孩家庭,申请公租房具有优先权,差异化享有购房优惠等;再比如教育上,建立医疗基金,加大对接受辅助受孕疗程的夫妇给予补贴。
  分析汪泓2022新建议,不难发现,该建议之所以能够得到父母的赞同,主要是新建议“对症下药”了——基本解决了年轻人从怀孕,到生育,再到养育全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尤其是住房和医疗的减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今日头条 楼市新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3 15:39 , Processed in 1.1794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