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的太奶奶原型,也就是灏泽先生家的远亲,当时寡女带三子来投奔,太爷爷念及可怜,无偿为其建房。房子里面马桶、水龙头、电灯一应俱全,这是解放前,很多上海有钱人家都享受不到的条件。
借住期间,不收分文房租,还供其三子读书结婚。
但许是一家人依仗灏泽家惯了,将这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当然。
远亲的长子做了灏泽爷爷画廊的助理,偷画。
次子做了灏泽爷爷的司机,偷钱。
2015年前后,灏泽家生意急需现金,需售卖洋房,市场价在2亿出头,并与一温州资本圈好友达成成交意向。
灏泽先生晒出的物业出售委托合同
但就在这时,远亲一家跳出来,要求分走八千万。他们早就忘了灏泽一家对其几十年的无偿资助,也忘了灏泽每年都会给其一万块的压岁钱。
这件事的结果,并没有电视剧里的大快人心。
灏泽一家最终还是给了他们一笔巨额的搬家费。
钱财来得太容易,远亲一家并未珍惜。
长子投了股票,次子做投资,并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将巨款彻底败光。
一家人再次陷入贫瘠,挤在一个六十平不到的小屋,整日为钱打斗争吵。
灏泽爷爷对此叹息不已,摇头说道:“糟蹋了。”
03
中国有句老话,升米恩,斗米仇。从前,有两户人家为邻,关系还算不错。其中一家勤劳能干,相对富足。
有一年天灾,田中颗粒无数。穷邻居没有余粮,差点被饿死,是富邻居送了一升米救急。
事后,穷人感激地登门拜谢,并提到自己还在忧愁明年的种子。
富人于是又让其拿了一斗米回去播种。
没想到,穷人将一斗米带回家,家人却怪富人太小气,并到处说富人的坏话。
这话后来传到富人耳中,富人气恼不已,两家人自此不再来往。
试想一下,如果富人没再接济穷人一斗米,也许穷人将永远记得那一升米的救命之恩。
同样的事情,还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
很多人只知道韩信为一饭之恩,千金酬漂母。
却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
韩信在未得到刘邦赏识之前,家贫,饭量大,只得到处蹭饭。
但当时人人都没余粮,蹭饭实属不易。
好在,韩信得到了淮阴郡下乡南昌亭长的赏识,在那过了一段酒足饭饱的日子。
但亭长夫人不满韩信吃得多做得少,最终设计将其逼走。
之后,韩信饿得昏倒在溪边时,是一个浣衣老妇给了韩信一碗饭。
韩信飞黄腾达后,上门致谢老妇人,留下了“一饭千金”的千古美谈。
但对于寄居过数月的亭长家,韩信却是怨恨不已,只给其一百金,并对他说道:“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一个人饥饿难耐时,一升米足以让他活命,所以他对施恩者感恩戴德。
但是当你十倍给予他帮助时,他的生活现状已经得到改变。
人的心理都是有预期的,得到越多,期望便越大,形成一种畸形的哺养关系。
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被施恩者便会产生怨恨和报复。
所以说,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感恩。
04
明代大儒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有一段非常精辟之语: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
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意思是,对待他人要留一些多余而不竭尽的恩惠,这样才可以维系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心;
处理事情要保留多余而不会竭尽的智慧,这样才可以预防无法预测的变故。
从施恩者到被道德绑架,只需一次理性的拒绝,避免遭遇索求无度,诋毁报复。
我们要知道,任何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创造。
他人的无限给予,只会激发人性中的懒惰和卑劣,暴露出人性之恶。
广东壹号土猪品牌创始人,也就是网传北大卖猪肉的陈生,花两亿在老家建了258套别墅,免费赠送乡亲。
这件引起人民日报关注的好事,后来却因为有村民不断提出诉求,导致别墅分配计划搁浅。
“我儿女结婚了,一套不够,我们家要多分几套。”
“我家虽已搬进城,户口也迁走了,可我从小在这儿长大,我也有资格分一套。”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
简单地说,就是施恩不可过,因为过度的施舍不可持续,一旦中断将会生怨恨。
大千世界,人心犹如深潭。
你永远捂不热蛇,也喂不饱一只白眼狼。
你的善心,要留给值得的人,你的帮助,也要适可而止。
请记住这句话:帮困不帮懒人,救急不救长贫。
来源作者:洞见·涵露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