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81|回复: 1

建最环保村庄——对话王继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0 19: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和谁对话?

  王继军,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研究生。1986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律系。先后在中南财经大学研修宪法与行政法,在中国人民大学研修民法。2004年9月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哲学博士课程。曾在河南省政府机关工作,后任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区长、区委书记。

  为什么对话?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近年来以创建“生态、文明、富裕”村为重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平桥区委、区政府已将郝堂村作为全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村。那么,为什么要把郝堂村作为项目试点村?这一项目将如何开展?

  村庄一旦建成,它对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影响将是深刻的。平桥区之所以下大功夫建设郝堂实验村,就是想给社会做一点贡献,这个贡献就体现在示范、样板效应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愿望,我们会尽力去做好一系列事情,用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来建设美丽村庄。


  对话人  王继军 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区委书记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金陵

  点击一

  焦点关注

  为什么选择郝堂作为试点村

  关键思路

    生态离不开树,树是生态的生命体现,郝堂村口几棵大树让人印象深刻

  记者:今天我们从郝堂这个试点村聊一聊,我想知道您对整个村以及区生态建设的一些想法和打算。您当时是怎么确定将郝堂作为试点村的呢?

  王继军:选择郝堂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村是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又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我看过以后直观感觉是村庄非常漂亮,村口有几棵大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郝堂村口几棵大树让人印象深刻。优美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树木,那几棵大树虽然谈不上古树参天,但最后决定将郝堂村作为项目村的因素中就有对那几棵大树的感觉。生态离不开树,因为树是生态的生命体现。

  生态环境问题必然会涉及到树的问题,有些地方谈历史、自然和环境,但大家并不认可,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那些地方缺少树。树是一个地方发展延续的证明,如果将树林变成钢铁和道路,那么这个地方是不能延续的,其历史和自然形态将在岁月中消失殆尽。树在岁月中是一个宝贝,一个地方如果能把树保留下来,必定有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文化的东西支撑着。

  有人说现在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都存在着同一种意识,就是拆村庄,拆小村建大村,拆大村建街道,这种做法不能说是错误的,却推广不开,因为老百姓不认可这种发展思路。早期一些地方的建设不是用行政命令让老百姓去实施,就是让投资商、大老板去开发,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没有可复制性,也没有示范效应,所以不具备推广的价值和普遍性,至少就信

阳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来说是不适合的,还应该允许另外一种自然形态的新农村存在。

  新农村建设远远不是盖几间房子,它需要有一个软形态的支撑系统,软的形态就是乡规民约,这是无形中人们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信仰就是对某种东西的敬畏,老一代人对树十分敬畏,这就是一种信仰。没有了敬畏,社会秩序将会变得乱七八糟;没有了敬畏,人的行为将变得无法无天。郝堂村既然能够把树保留下来,就说明有很好的信仰。

  村庄一旦建成,它对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影响将是深刻的,今后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类似地理环境下的村庄建设,将会学习借鉴郝堂村模式。平桥区之所以下大功夫来建设郝堂实验村,就是想给社会做一点贡献,这个贡献就体现在示范、样板效应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愿望,我们会尽力去做好一系列事情,用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来建设美丽村庄。现在正在进行的环境和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就是按清洁流域的自然生态方式进行的。郝堂村的道路将是农村自然生态的砂石路,而不会建成水泥路、柏油路。

  现在新农村建设是千篇一律的,我们见到的很多村庄没有不拆的。郝堂可持续发展实验村项目做的既不是完全保留,也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修复一个村庄。郝堂虽不具备宏村(安徽省的一个古村落,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美誉)的历史和文化,但村内原生态的东西没有被破坏,我们要在这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把村庄修复到一种很好的程度。

  记者:我看了您的《启蒙与开放》,又听了您的讲述,比较深入地理解了您的想法和观念。

  王继军:我现在的理想就是建一个村让大家看看,中国的村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中国的农村到底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去热爱,要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化的高楼大厦里。比如说农民在哪儿务工,在哪个地方取得收入,通过什么渠道养活家人,依靠什么维持生存,这些都是问题。

  农村是一定要存在的。即使村庄的人都进入到了城市,农村也是仍然需要存在的。

  记者:为什么?是城里人的梦吗?

  王继军:不是梦,人们一定会在一个历史阶段找到适合他生存的地方。人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都不一样,我们以前的愿望肯定和现在不一样。13亿人并不都希望过城市生活,即使都在城市里面,人们的需求、愿望也是不一样的。需求不同就需要有不同的供给,我们建设的是愿意到农村发展的人的立足之地,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发展。黄金固然重要,但假如现在没有土,全是黄金将会怎么样?这时最宝贵的将是土,在这个时刻土是最有价值的。当人们都有奔驰、宝马车的时候,手推车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也应该是多元的,不可能人们都愿意住高楼,需要一种人的多元需求的供给。人的信仰、想法不一样,导致落脚之地、扎根之地也不一样。

  记者:王书记,您是出生在农村吗?您是不是对农村有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您一下子就抓住了农村最有特点的一个东西——大树。大树有很多无声的东西在里面,历史的记录也好,人的因素也好,有很多很多信息,您特别敏锐地抓到了它的根基。

  王继军:对,我出生在农村。实际上树是我们自然、环境的一个根基所在,假如说一个地方没树,全是高楼,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水泥高楼会让大家生活得很不舒服。

  点击二

  焦点关注

怎样吸引年轻人参与建设

  关键思路

    实施外出务工人才回归工程,村庄边建设人员边回归

  记者:您有没有考虑过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些年轻人参与进来,特别是郝堂村,村干部年纪都超过50岁了,您有没有想过让一些年轻人参与建设,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

  王继军:有,现在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吸纳一些年轻人进入村支两委班子,实施外出务工人才回归工程等。吸引年轻人和外出人员回归很重要,因为最终郝堂的根本还是它的村民。郝堂村建设过程中要帮带和培养这些人,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感受到老一代人是怎么做事的,形成一种认识,将来他们接班管理村庄的时候,就会沿着同样的发展思路往下走。要最终把郝堂保留下去只能依靠村民,而不是依靠外来的因素。

  记者: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可是现在我看村里的现状,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在外务工。

  王继军:吸引人员回归不着急,不是一蹴而就的,村庄边建设人员边回归。如果现在不建设,这个村就只剩下空壳了,人也就不回归了。现在一些外出村民就是已经看到了郝堂村发展的前景,看到了实际利益才会想到回迁户口,这说明外出务工的人很快也要回来发展了,村里将会回来很多年轻人。百姓关心眼前利益,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要求百姓只为了一个理想而奋斗。完成了房屋建设后会有很多人来旅游,百姓办起农家乐,游客到村庄里吃饭住宿,百姓可以很快得到实际收益,后面的事就迎刃而解。当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对民间环保组织的认识

   关键思路

     在政府和公民之间需要社会组织来缓冲,社会组织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条件

  记者:我对项目的另一点也很感兴趣,作为一个官员,而且是平桥区一把手,怎么会和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绿十字”)等非政府组织有紧密合作,购买他们的服务?

  王继军:在我的观念和思考中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区别和界限。第一,我认同的是专家和专家的思想,北京绿十字的专家及其思想正好符合我们的理念;第二,我对志愿者有一个认识,我认为志愿者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是非常伟大的。因为所有的志愿者都是为了某一个理想而工作、奉献的。绿十字的理想就是把环境变得更美更好,或者为了遏制环境变得恶化而努力工作,这和我的灵魂深处相契合,所以我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绿十字,选择了绿十字的专家、团队和思想。

  对社会组织,我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我认为社会组织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条件。如果没有社会组织,社会不可能健康发展。在政府和公民之间需要有一种缓冲,谁来缓冲,谁来帮助政府、帮助公民?政府和公民说的和做的未必完全正确,在这种情况下,谁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这就要依靠社会组织。当前社会组织不发达,需要培育一些像绿十字这样的社会组织来帮政府和公民做事。其实这是对政府决策工作的有益补充,所以我认为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社会组织。近期民政部出台的政策就对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放宽了限制。

记者:您用了非常准确的一个词缓冲。就是说在社会出现一些矛盾、纠结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这样的群体去做一些事情。在实际做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您以开放的态度放手让绿十字的团队去做。

  王继军:那当然了。因为专家是对每个工程设计做了长时间的研究才成为专家,肯定比我们的直观感觉要准确一些,所以我说一切按照他们说的做,我只是帮助解决困难的,而不是去修正绿十字专家意见的。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地方政府各部门如何认清项目价值

  关键思路

     在一定的高度上认识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做成国家典范项目

  记者:目前地方各部门都想在郝堂项目实施中做工作,他们可能就会想钱是我出的就要听我的,所有部门都在这一个村分别工作,会不会出现九龙治水的情况?

  王继军:我们做示范村,前期一定需要政府投入。即使这个项目是NGO或民间组织主导的,但客观上我们是想做一个农村的示范点。国家主导做过各式各样的示范点,也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郝堂可持续发展实验村项目政府应不应该投入?应该投入。本身政府就在做示范点,在这一点上和其他政府没有区别,关键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示范点。

  刚开始和各部门谈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没有感觉,一是积极性不高,二是不愿意拿钱。客观上可能确实没有项目资金,但主观上是积极性不高。但是我没有批评任何一个部门,而是反复给他们说项目的意义,让他们了解项目价值。我经常说,只有搞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请才能够驾驭事情本身,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由听从领导安排变成自觉行动。比方说我给水利部门讲,现在国家对水利大力投入,水利存不存在一个生态的问题?小流域治理目的是什么?他们说:“有,国家本身就提出小流域治理项目,关键在于争取。我说:“平桥争取过来,放到有专家指导做的地方最合适。因为国家之所以设了这个项目、科目,就一定想找一个做得最好的地方,让这个点为国家小流域治理做一个典范。区政府所有的部门都为国家的项目做典范,我们郝堂项目的价值将会巨大无比。我们要在一定的高度上认识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各部门要认识到在为国家做一个典范才会用心去做。郝堂村小流域治理项目上报后上级部门非常满意,高度赞扬了项目的意义。将来相关部门领导到郝堂村来看,一定会对部门工作表示赞赏。因为这是国家项目,能做成典范才最有价值。

  点击五

  焦点关注

  郝堂村未来的发展

  关键思路

     科学发展要多听专家建议,只依靠地方领导盲目决定不是科学发展

  记者:有专家描述郝堂村将500年以后还存在的村子,在您的意识里就是做这样一个乡村吗?

  王继军:对,就是要做这样一个乡村,要让500年以后住在88层高楼里的人,回来寻根再次寻找到这个地方。

记者: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思想和理念,真好。

  王继军:我在平桥区第四次党代会上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求:第一要学习,从学习中培养出判断能力;第二要有理想,有梦想。我作为干部也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平桥的孩子和平桥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免费获得职业教育,接受技能培训,找到合适工作。我的这个梦想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了,现在平桥区是一个职业学校免费的县区。如果每一个部门的领导、每一个党委书记也都能有一个梦想的话,他们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将会对群众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我说人要有理想和梦想。

  记者:您在10年间请了142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给区里的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上课,内容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到农业产业化、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甚至还有书法、文化等讲座。这些授课已经整理出名为《改革与开发》的系列丛书,发给全区干部学习,这在全国县区一级政府官员中确实少见。

  王继军:如果没有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请众多专家来讲课,或许我们思维中的理论得不到更新,就不会有这样的项目理念,绿十字也不会到平桥区来,即使来了也可能擦肩而过。另外,我们头脑中现有的思维模式正确与否,总想听听专家的意见,郝堂可持续发展实验村项目有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原因。

  知识、理论是有用的,是因为我们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多听专家建议,只依靠一些地方领导盲目决定不是科学发展。现在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遇到了绿十字等一批有理想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环境意识,想让中国变得更好,所以才来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认为还是有很多向上的东西。前几天我的一位学哲学的朋友过来看平桥区乡镇公共图书馆,他说,在这里,我对社会有了更美好的希望。我说,这个社会上还是有一些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比如志愿者,就是最大的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群体。(记者 陈金陵)
发表于 2012-6-18 18: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这个值得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3 06:41 , Processed in 1.6371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