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八个字来形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现状,那必然是“拨开乌云,重见光明”最为贴切。历经三年疫情的低迷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入至迅速复苏期,2023年第一季度国家GDP增速为4.5%,创下四个季度历史新高,更远超全球增速预期的2.8%。 在欣欣向荣的增长数据中,有一个领域的数据格外出挑,那就是中国汽车出口量。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107万辆,超越同期日本的95.4万辆,历史首次斩获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桂冠。 一时间全球震惊,外媒争相报道,这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让世界汽车产业的焦点全面聚焦在中国。 中国汽车产业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崛起的?此次超越对于失去汽车工业光环的日本而言,又是一次多么致命的打击? 
逆流而上、异军突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尝试扩展海外汽车市场,但由于工业体系的落后,国产汽车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长期不被认可,出口量常年裹足不前,一直到2000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才逐渐有所起色。 直到2020年中国仍然是一个汽车贸易逆差大国,进口额远超出口额,初步估计每年至少有2152亿的利润被外国品牌掳走。即使是在外贸经济火爆的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依然具有1261亿元的贸易逆差,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2022年6月份才全面结束。 
今年1~3月,中国汽车出口总数107万辆,其中三月份出口38.7万辆,同比爆涨94.47%,可以预料到,中国汽车在2023年实现出口四百万辆的目标已经是稳如泰山。遥想2020年中国汽车发展的滞后,和现如今行业的辉煌,我们用不可思议的现实案例为全球上演了如何在两年半时间,登顶世界第一! 很多人会在此时质疑中国汽车:是不是得益于合资车型的销量,中国才完成了勇夺第一的壮举? 事实绝非,如畅销全球的特斯拉,在上海工厂所出口的数额仅占总出口数据的8%,汽车出口真正的中流砥柱依然是上汽、奇瑞、长安、吉利等国产车企,其中上汽以23万出口量、1459.16亿总营收,位列2023年首季第一。 
中国汽车出口高居第一,新能源自主品牌功不可没,随着近几年能源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火爆。 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情况下,纷纷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2023年1——9月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为82.5万辆,同比增长110%,为全球新能源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与冲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生产消费国,无论在技术、规模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竞争力。 在第一季度中,中国汽车出口前六国家分别为俄罗斯、美国、墨西哥、英国、比利时、日本。观察出口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国产汽车在出口上依然是以量取胜的策略,以多元化、多品牌、多矩阵战略从日本虎口夺食拿下第一。 诚然,德美日系在燃油车领域深耕多年,其成功之处并非一朝一夕足以追赶,无论是品牌声誉还是品质上,我们的燃油车还是和他们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我们要正视。 
或许绝大数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国产汽车崛起的重要意义,中国许多行业目前都处于世界第一,比如家电、挖掘机等等,但汽车和这些行业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家电作为暴利行业,日本就曾依靠家电出口赚的盆满钵满,但中国问鼎家电全球第一后,此行业的利润就迅速被压榨殆尽,导致我国在家电行业的利润微薄至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家电没有附加值,只是单个机器利润,真正赚钱的行业要具备后续附加值的收益。 
比如手机的应用、系统、云盘等等,这些都能产生丰厚的附加值,带来的利润空间会超过手机本身利润,西方国家尤为钟爱附加值产业,苹果之所以能做到全球手机行业的龙头霸主,就是依靠附加值利润分成,苹果用户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每一笔消费,都要按一定比例分给苹果公司。 而汽车行业涉及的附加值更要远超手机,一辆汽车涉及数万个零部件冶金、电子、化工、钢铁、橡胶、玻璃等,销售出去后,还涉及到后续升级保养,又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 可以预料到中国汽车在完成崛起后,后续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空间完全能支撑国内诞生一大批世界级企业,我们甚至可以说汽车工业的崛起会是中国由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第一步,拿下汽车市场后步步为营,不断抢占其它高利润行业的市场份额。 
江河日下的日本经济2020年的日本经济呈现出自1955年的最差表现,这年日本GDP较去年下降4.8%,第二季度环比萎缩7.8%,也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有人评价日本经济由失落二十年延长至三十年,从当下各行各业的萎靡数据来看,甚至还朝着失落四十年前行。 有人说日本经济萎靡和汽车行业关系大吗?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向来不是缥缈的,它必然会呈现在某个具体行业上。显而易见,对日本经济产生最显著影响的就是汽车工业,作为日本的支柱产业,我们完全可以说汽车行业的兴衰就是日本国力的兴衰。 
时至今日,日本汽车工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辉煌历史,2019年日系八大厂海外产量高达1834万辆,总产量为2755万辆,在全球汽车总量占比高达30%,从本土品牌影响力而言,日本可谓冠绝全球首屈一指。 2020年日本出口五大产品中,位列第一的就是运输设备,出口数额1226亿美元,占总额的19.1%。要知道同年日本的运输设备进口仅为198亿美元,顺差足足达到了1028亿美元。放眼整个2020年日本通过全球贸易只赚取了68亿美元利润,可以料想如果没有汽车产业的支撑,他们的全球贸易将萧条到何种地步。 
汽车作为大件商品,也关联着上下游大量产业,日本直接从事汽车生产人员为88万,关联产业就业人口总数为546万,占到日本劳动力总人口的8.2%。日本凭借汽车、机械电子能做到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规模,而现在他们的基本盘汽车产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欧盟早就公布了全面减碳排放新法案《Fit for 55》,美国总统拜登也曾说过汽车工业的未来是电动的,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日本在燃油车的领先优势无可否认,但新能源才是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方向。曾几何时日本丰田对新能源发展嗤之以鼻,对外嘲笑特斯拉只是好莱坞明星的玩具,但2022年特斯拉销量同比去年增长40%,丰田同比增长只有1%,日本将所有筹码都押注在了氢燃料电池技术,但没想到中美欧另起灶炉全心全意的去攻克纯电动,这下日本可彻底傻了眼。 从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日本政府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上就已经投入了上千亿日元。 2013年的更是通过《日本再复兴战略》把氢能上升为了国策。不仅是氢能源汽车,日本还打算把国内的供能设备也一步步换成氢能发电厂。 在“全民氢能”的浪潮下,丰田走在最前头,迄今为止在氢燃料电池上的专利已经超过6000项,超过全球的50%,为的就是在有朝一日全球进入氢能时代的时候,将卖专利赚钱的机会牢牢把握在手里。 
没想到,欧美和中国一看日本如此“小气”,立刻就更换了个赛道。那就是如今的电动新能源车。 然而,日本依然认为氢能源比电车更为优越,不仅清洁而且能量高,“执迷不悟”地押宝氢能源。同时丰田部分激进派也对内燃机抱着过盛的希望,认为它的潜能远远未发展到极限,转型还为时过早。 于是就在这样既好高骛远,又墨守成规的发展政策下,日本逐渐在电动车的领域“拉了胯”,等到如今反应过来,再想追赶的时候,时候已经太晚了。 
作为日本工业半壁江山的汽车,如今却眼睁睁被我们逐步超越,日本汽车的连锁反应最终是否会导致日本其他产业崩溃,进而引发经济上的全体崩盘?我们无法做出精确预测,但可以认定的是日本此次危机无法做到08年金融危机那样快速恢复。 可以设想一个日本高级工程师,在传统汽车领域的价值无可估量,但在新能源汽车上就只能充当基础劳动力。所以现在日本国内谈及汽车也是上下一片悲观的态度,中国此时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更无异于伤口撒盐、杀人诛心。 (来源:科普启示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