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平桥区志》载: “1988年,信阳县茶叶种植发展到7.8万亩,总产量达85万公斤,茶叶销售量为51.2万公斤。直至撤县设区时,其产量、销售量保持持平。”(平桥区是1998年由信阳县撤县建区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包含了现在基本除信阳市区的浉河港、董家河、谭家河、李家寨、柳林、东双河、十三里桥、吴家店、游河九个乡镇及现有的区域乡镇) 1998年6月,信阳县撤县设平桥区、信阳市撤市设浉河区,行政区划调整。信阳县南部浉河港、董家河、谭家河、李家寨、柳林、东双河、十三里桥、吴家店、游河9个主要产茶乡镇划入浉河区,平桥区茶叶保留面积约为1万亩,浉河区茶叶面积约为7万亩,茶叶在浉河区农村经济地位得以显现。从1998年6月至2013年12月,河区茶叶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茶叶地位进一步提高,规模、产量、产值和社会影响力均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大约经历了4个阶段。(在此,请大家注意:截止1998年,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只有约8万亩茶园,这些基本都是信阳毛尖的主要来源了,也是最代表信阳毛尖的的大部分产区,其他各后县区的信阳毛尖在此也刚开始发展起来,1981-1998的18年内,东五县的制茶师傅基本都是信阳县内的制茶师傅到各县区手把手教会他们怎么炒制信阳毛尖的) 一、主导产业确立时期 1998—2003年是茶叶作为河区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与果、菜并存发展时期。1998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巩固发展茶叶基地建设,扩大面积,提高质量,创造效益。茶叶生产主要是在改良品种和精深加工上做文章,重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商品率,扩大知名度,创造好效益。在具体措施上,一手抓龙头信阳五云茶叶集团做大做强,一手抓流通,在浉河港、董家河建设茶叶市场。 
1999年,茶叶发展主要以拓展和提高为主。主要措施是建设优质茶叶基地,在狮河港、董家河、李家寨、柳林、东双河、谭家河、南湾等乡镇有计划地改造残次林,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重点抓好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实现茶叶良种化。巩固提高河港、董家河茶叶市场,充分发挥五云茶叶集团龙头企业优势。是年,五云茶叶集团成长为全省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五云山”牌信阳毛尖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获得金奖。2000—2003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紧扣名茶优势,强力推进茶叶发展,把茶叶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支柱,在山区紧紧咬住“户均两亩,集中连片,总产500万公斤,税收过1000万元”的总目标,坚定不移的加大茶叶发展力度。主要措施是强力开发、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狠抓龙头、提高效益。


在浉河港、董家河等乡镇积极稳妥改造残次林,引导农民实施粮改茶、田改茶,其他乡镇有条件适宜种茶的村也要大力发展茶叶,同时启动“环南湾湖百里茶廊”建设。对老茶园进行更新复壮,对新发展茶园大力推广本地良种,保持毛尖的特有品质。在浉河港、董家河建立2个万亩无公害茶园,在东双河、谭家河、柳林等乡镇建立千亩高产茶叶示范园,推广有机茶生产,示范带动茶叶向优质高效发展。完善j师河港、董家河茶叶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信阳毛尖销售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信阳毛尖质量检测体系,加强茶叶品质监督管理。重点扶持五云茶叶集团改革发展,把五云集团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 在经历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3年严重旱灾情况下,到2003年9月全区茶园面积由1998年的7万亩发展到13万亩,产量达到241万公斤,茶叶作为河区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这里有一组数字:经历三年的时间,浉河区的茶叶面积增加了6万亩,将近一倍的增速,这个时期所用的茶叶种基本是引进的大白毫品种,还基本都是在残次林的基础上种植的茶叶,算是山地茶了) 二、优势产业发展时期 2003—2007年,茶叶作为农村经济一大特色上升为全区的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2003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到2007年全区茶园面积要达到25万亩,产量500万公斤,建成全国的产茶大区和强区,同时提出要以茶叶为主体,打造“茶都”,营造茶文化氛围,推广茶文化理念,加深茶文化底蕴,培育茶文化市场。用工业的理念发展茶产业,加快培育五云集团、文新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环南湾湖百里茶廊,每个乡镇建成一块百亩以上优质高效茶叶示范基地和无公害生态示范基地。 2004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牢牢抓住信阳市打造中国 “茶都” 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茶叶发 展,当好全市茶产业的龙头,建成全国的产茶名区强区。主要措施是继续走完善山上、开发山下的路子,重点把环南湾湖百里公路万亩茶廊建设成茶园路、茶景路、茶文化路、茶市场路。南部山区各宜茶乡镇山地和田块全部种上茶叶,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3个乡要形成茶叶板块经济,建成茶叶专业乡。同时发展农村经纪人组织、农产品协会和农村各类经营组织。 

2005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名茶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名区”,做大做强农村经济第一支柱。主要措施是继续完善环南湾湖百里茶廊建设,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继续实施好信阳毛尖茶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力争在河港、董家河建成万亩无公害茶园和千亩有机茶园。完成白龙潭年产10万公斤茶叶机械化炒制项目建设,筹建浉河区茶叶质量检测站。 2005年,区委、区政府正式提出把茶叶发展与旅游、休闲、餐饮等服务业有机融合,打通一产至三产的通道。是年,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18万亩,产量350万公斤,产值1.8亿元,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2005年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区”。200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快“信阳毛尖”标准化体系建设,完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审核、验收。大力推广机械采茶、制茶技术,增强五云集团、文新公司龙头带动作用。是年,全区茶叶面积发展到20.6万亩,产量514万公斤,产值4亿元。(到2005年,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0万亩了,基本完成了区委、区政府的目标,也为信阳毛尖走向大茶区打下坚实的产基础) 三、支柱产业形成时期 经过近十年来的扶持和发展,茶业已逐步成长壮大为浉河区的特色和名片。2007—2012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站在浉河区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待茶产业,茶叶在全区农村经济中处于绝对领先发展的地位。2006年9月,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这是信阳建市以来第一次就茶产业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的会议。以此为契机,浉河区茶叶发展进入了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新时期。 2007—2012年的5年时间,是浉河区茶叶种植规模高速发展时期,茶园面积每年以近4万亩的速度扩张。浉河港、董家河基本建成茶叶专业示范乡。茶叶种植良种化、规范化进程大大加快,建成了300亩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组织编写了茶叶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生态有机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规范》。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园,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占有率。茶叶机械化采制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半机械化制茶率达到70%以上。夏秋茶、中低档茶生产及茶叶深加工得到较快发展,速溶茶、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先后上市,茶多酚、茶色素等医药、化工原料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产业链条得到拉长、整体效益大幅提升。 2007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24.3万亩,产量827万公斤,产值7亿元;2008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28.6万亩,产量1037.6万公斤,产值13亿元。(至此,浉河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完成2003年的区委、区政府制定的预期目标,也是1988年茶叶种植面积的四倍,这个速度也是历史上任何年代都无法完成的任务!) 
2009年4月,信阳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农村改革全面启动,河区茶叶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借改革的东风,“扛起信阳毛尖茶发展大旗,让毛尖茶产业领先全国、进军世界”。工作重点是做好茶产业规划,加快实施规模推进战略,提高茶产业的综合效益。继续扩大种植和加工规模,对宜茶荒坡、荒山、荒地进行改造,提高标准,对宜茶耕地要按照标准化要求发展无性系茶园。促进茶园土地合理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2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种植面积力争达到茶园总面积的80%,同时注重茶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促进茶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产业新优势,带动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全面完成狮河港、董家河茶叶专业示范乡建设。加快推进茶叶良种化进程,重点建好区级1000亩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各产茶乡镇要分别建立100亩的良种繁育点,各产茶村要分别建立10亩的良种繁育田。继续大力推广茶叶机械化采制,扩大夏秋茶、中低档茶生产。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倡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在中小学中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学习茶艺术,普及茶知识。 是年,浉河区摘获“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桂冠。201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进一步扩张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建立起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筹建浉河区茶叶质检中心。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严禁茶园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减少使用化肥,大力发展标准化茶园和生态有机茶园。加大夏秋茶开发利用力度,研发外向型的红茶产品“信阳红”。2010年1月,浉河区率先组建信阳红茶研发工作领导小组,3月成立研发中心和加工基地,4月13日信阳红茶在浉河区研发成功。9-10月承办信阳、郑州、北京三地“信阳红风暴”活动。信阳红茶的诞生是信阳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不仅丰富了信阳茶的品种,而且结束了高纬度不产红茶的历史,浉河区为此创造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立言立行、善做善成”的信阳红精神。(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信阳茶叶终于迎来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创新的良好局面,信阳红茶的研发成功,渌了当时很会多制茶人的 心血,也使信阳茶叶从单纯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11月3日,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实施茶产业“6316”振兴工程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15年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实现茶叶年总产量3000万公斤,涉茶收入达到100亿元,农民每亩茶园纯收入突破6000元。“6316”工程的出台标志着茶产业在河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引领地位的确立。是年,通过新建和改建老茶园,全区茶叶面积达到42.7万亩,产量1870万公斤,产值26.3亿元。 2011年、2012年,全区开始大力实施茶产业发展“6316工程”,新增、改造生态有机茶园10万亩。五云国际茶城、文新科技园、信阳红科技园、广义标准化茶叶基地、隆泰公司茶叶加工及茶多酚提取等一批提升茶产业发展层次的项目开工建设。“信阳红风暴”先后在武汉、福州、上海、广州、杭州、北京等地举行,包括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麦克·本斯顿、中国茶学专家陈宗懋等在内的20余位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及汪国真、周国平、王立群、周立波等文化名人共同宣传推介“信阳红”。2011年全区红茶产量达到480万公斤,成为中国新兴红茶第一大产区。茶叶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五云、文新2家企业入选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茶产品国家级、省级商标认定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各项茶事活动频繁,“中国十大名茶论坛”上升为国家性茶事活动,浉河区作为发起单位,担任论坛常务理事一职。2011年,全区茶叶面积发展到47.3万亩,产量2300万公斤,涉茶产值46 亿元。(信阳茶叶从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在本人看来,也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大量的田改茶充斥市场, 渐渐的已经找不到早期信阳毛尖的味道了,也同时因为信阳毛尖的采摘时间较晚,使得南方很多地方模仿信阳毛尖逐渐占领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信阳毛尖在发展中同时也遭受自己品牌含金量下降的痛苦,虽然很多时候各方面都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但从近几年的后果来看,信阳毛尖必须要在增产的情况下保持质量和品牌) 四、茶产业集群建设时期 2009——2011年,浉河区连续3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 “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在全国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认可和肯定。在2011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明确提出将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作为全省3个农业产业集群试点之一进行重点培育,浉河区茶叶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2012年,区委、区政府提出要抓紧茶产业上升为全省茶叶集群试点的机遇,构建产业链完整、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茶产业发展体系,把浉河区建设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生态茶叶原产地。主要措施是大力推进生态茶叶核心基地、加快推进茶叶集聚区和加快构建华夏茶文化传承创新体验示范区“一地两区”建设。继续实施茶产业“6316”振兴工程,把扩张茶园面积、提升茶园生态化水平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茶叶资源主体功能区建设,在浉河港、董家河建设名优茶核心研发生产基地,在谭家河、十三里桥、东双河、柳林、吴家店、游河建设名优茶重要生产基地。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有机茶、绿色食品、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到2015年三项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3个国家级标准化茶叶种植示范园区。在五星街道马鞍区域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茶叶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与茶产业相关的制造销售、仓储物流、包装展示、文化旅游等产业,整合涉茶项目资金,集中建设茶叶机械制造园、信阳红茶文化大观园、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涉茶产品深加工、茶农安居工程等项目, 实现茶产业的集约集聚发展。依托茶乡秀美景观,把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茶旅游有机结合,加强千佛塔景区、四望山自然保护区、两潭生态茶叶走廊建设 管理,加快推进文新茶叶新科园项目,支持五云集团建设50平方公里的茶叶生态观光景区,将环南湾湖百里茶廊打造成为闻名全国的经典茶旅游观光景区。 按照“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风格统一、标准一致”的原则,强力推进产茶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造一批茶乡特色浓郁的风情小镇,把名茶乡镇建设成为生态优良、景色秀美的城市后花园,进一步彰显狮河区厚重悠久的茶文化底蕴。 



是年,成功研制出红茶新品“丹桂信阳红”,荣获省科技创新奖。 “信阳红”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指定用茶。2012年5月,在宁波市举行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名茶专业委员会会议上,浉河区成功入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名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连续4年蝉联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产示范县。茶园总面积达52.3万亩,产量2200万公斤,产值50.6亿元。全区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位,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标准茶园创建县,被省政府列为河南省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茶产业发展上升到省级战略扶持的层面。 2012年秋—2013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以打造“珍珠链”式茶产业集群为载体,全面提升茶产业集群建设水平,把“珍珠链”式茶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区的产业之链、惠民利民的职业之链、闻名遐迩的品牌之链,促进茶农增收、茶叶增效。珍珠链起于信阳新区文新茶叶科技园→107国道信阳毛尖集团总部→五星街道马鞍村海军医学研究所茶孵化基地→十三里桥乡生命阳光城→谭家河乡凌岗茶叶专业市场→浉河港镇德茗茶文化体验园→浉河港镇文新三园→浉河港镇白云村信阳红研发基地→董家河镇石畈村九拓信阳红茶叶研制生产基地→董家河镇茶叶交易市场→董家河镇楼房新型农村社区→董家河镇车云山千佛塔景区→董家河镇陈湾村广义茶印象园→串至信阳国际茶城。14颗珍珠形成七大类别的特色功能区。主要措施是丰富集群内涵、围绕集群招商、发展集群旅游。编制 《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环南湾湖百里茶廊为纽带,以茶企业、茶基地、市场、品牌等亮点为“珍珠”,全力建设以文新科技园、信阳国际茶城为节点至金牛文化公园茶都风情特色商务区,建成茶产业经销产业带;以海军医学研究所研发基地为节点,形成茶产业科技研发产业带;以十三里桥生命阳光城为节点,打茶 造全国唯一一家伤残人士茶养生品观园,建设茶产业生态养生产业带;沿环湖路到浉河港镇德茗茶文化体验园,建设茶文化传承产业带;依托文新茶叶加工园,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3万亩的有机生态、文化体验、旅游观光茶 园,形成全国唯一的生态茶园观光带; 以董家河镇茶叶交易市场为节点,建立茶产业原料贸易带;以广义茶印象园、车云山千佛塔景区为节点,打造佛茶文化、茶廉政文化、茶乡印象体验中心, 形成茶产业人文体验带。围绕完善茶产业“珍珠”链条,绘制茶产业集群图谱,大力开展茶产业补链、延链招商。同时,依托茶产业“珍珠”链条,沿环南湾湖打造“一湖碧水、十美乡村、百 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林海”优美的 生态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全区旅游资源,精心构筑环南湾湖开放式的信阳毛尖·浉河生态茶文化旅游观光园区。用3—5年的时间将环南湾湖区域 打造成为3A-5A级开放式景区,建成 中国最大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聚集 区,中国最美的茶乡,推进茶叶绿色增长、生态发展。至2013年底,浉河区茶叶面积发展到56.5万亩,可开采面积达到47万亩,产量2240公斤,产值51.5亿元,其中红茶520万公斤,产值15.6亿元。连续5年获“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称号,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乡镇2个、超过5万亩乡镇4个。华祥苑、正山堂、九拓等一批国内知名茶叶企业入驻浉河区,总投资71亿元的信阳国际茶城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茶产品交易聚散中心。茶机械、茶包装、茶纺织、茶食品、茶保健品、茶物流、茶科研等企业呈现集聚发展,茶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从单纯的种茶、制茶、卖茶到发展茶产业集群,茶叶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写在后面的话:《信阳毛尖是如何成为八大产区的》系列至此算结束了,中间不知道什么原因,头条系统说本文章的洗稿嫌疑,也不想争论什么,全部下来2万多字的文章,我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再去核对码字排版插图的编辑了,能写完这个也算是给大家的一个交待,同时也基本真实的还原了信阳毛尖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后面有喜欢的朋友可以私信联系,也可以互相交流制茶心得,近五年的有机茶种植下来,基本也走入了大多数有情怀制茶人的怪圈,在做良心茶不一定能赚钱,从几百万资产到现在负债百万,未来的路还要走,但依然会坚守初心,踏踏实实的做有机茶,做良心茶! 来源:杜立新5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