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17|回复: 0

信阳毛尖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9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信阳市,属于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特产。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风格著称。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9年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1986年与1990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IMG_2155.JPG
  信阳毛尖品质优异,炒制工艺独特。全国茶学专业大、中专统编教材《制茶学》等及众多的茶学专著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茶经》、《中国茶学辞典》、《中国名优茶选集》、《茶业大全》、《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辞典》等均收录入册。
  信阳茶区是中国的古老茶区,产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起于距今2000多年的东周时期,唐朝时信阳已盛产茶叶。760年~780年间,茶学家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把信阳划为当时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据载:“淮南以光州(今潢川、光山一带上,义阳郡(今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舒州次,唐代《地理志》中记载“义阳郡(今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土贡品有茶”。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但当时的贡品或上等茶并非今日之信阳毛尖。有人认为信阳毛尖源于宋末的散茶,信阳毛尖从北宋到明朝生产的为散茶。
  据考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形成是在20世纪初。清代光绪末年(1905年-1909年)季邑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先后成立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林、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近30公顷,逐渐改进完善了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产区也不断扩大。
Nipic_1175292_20101123181809031409.jpg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现在的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五云”(车云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云雾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山”(震雷山)、“一寺”(灵山寺)逐步成为著名产地。1984年后,省、地、县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及信阳农专茶叶专业组织毕业实习学生,在信阳市各产茶县推广信阳毛尖炒制技术,仿制信阳毛尖,称“河南毛尖”。
  1994年1月,原信阳地区行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信阳茶叶生产的资源优势,经专家论证,决定将信阳地区(现信阳市)按信阳毛尖工艺、品质要求生产的茶叶统称为言阳毛尖。信阳毛尖的产区扩大到信阳市8个县区,成为中国第一大名茶生产基地。
  优质的鲜叶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础。信阳毛尖对鲜叶要求细嫩、匀整,特级采1芽1叶初展,炒制1公斤信阳毛尖需10万多个芽头;一级1芽2叶初展;二、三级1芽2~3叶为主,兼采2叶嫩对夹叶;四、五级1芽3叶及2~3叶对夹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珍品特优茶要求更为细嫩严格,只采芽头。
  鲜叶采回后应适当摊放,茶多酚发生轻微的氧化,可降低成茶的苦涩味;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淀粉的水解,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散发部分青草气的 芳香物质,这些均有利于提高毛尖茶的香味。摊放不能太厚,一般为3公分;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4~10小时为宜,当含水量达70%左右时,即可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信阳毛尖传统的手工炒制工艺分生锅、熟锅、烘培三大工序。生、熟锅均为专用的光洁铁锅,成30~35° 倾斜并列安装。
  “生锅”主要起杀青和初揉作用,锅温160~200℃,投叶量500克左右。鲜叶下锅后,用细软竹枝扎成的圆帚茶把有节奏地挑翻,约3~5分钟,叶质绵软后,改用起揉捻作用的“裹条”炒法,并不时抖散茶叶,约经7分钟,即转入“熟锅”内整形。
  “熟锅”是形成信阳毛尖外形细、圆、光、直的关键环节。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进行“裹条”和“扇条”,待茶条稍紧后,用茶把进行“赶条”,赶直茶条,抖散团块,炒至六、七成干,叶面茶汁不在相互粘着,就用手进行“理条”。反复抓条和甩条,达七、八成干(含水量33~35%)时即可出锅,进行烘陪。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采用机械加工信阳毛尖,已获得初步成功。
2095464_225952075_2.jpg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鲜叶分级确定质量高低依据其鲜叶大小,色泽、轻重、厚薄、老嫩等几项因素而确定质量的高低。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方法有粗分和细分二种。鲜叶粗分:信阳毛尖鲜叶分级首先检查是否有劣变。如因存放时间过长,鲜叶变红,轻者列为次级,重者作为省变处理,分别摊放制作。有老叶林片含杂的鲜叶要求当时挑拣分开,除去杂质。老嫩混杂的鲜叶与鲜叶单一老嫩的分开,大鲜叶与小鲜叶分开。鲜叶细分:根据运回数量的多少首先划成若干产地和若干堆放块。首先看各种茶叶占比重的多少,嫩芽越多标志鲜叶品质越高,同时兼顾鲜叶大小,老嫩、色泽、对尖叶、产地多少等因素,然后依照《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标准表》定出鲜叶级别,相同地点鲜叶同级合并摊放,通过分级后的鲜叶外观基本一致,有利于制作中掌握。
(来源:信阳金刊)


436884_183336796116_2.jpg
436884_183335795132_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4 01:20 , Processed in 1.21475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