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75|回复: 0

中华茶知识:古人斗蛐蛐 斗鸡 还会斗茶 真会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8 15: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对茶质优劣进行品评的一种技艺与风俗,其独特的方式是中国古代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
斗茶能在宋代风行一时跟宋徽宗赵佶的好茶有关。宋徽宗赵佶极为嗜茶,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一册中写道:“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他还盛赞斗茶为“盛世之清尚也”。

赵孟頫-斗茶图(局部)


左上:年轻仔正执壶注茶,左下:一年长者昂首挺胸,忘着对方,右手拎着炭炉子,右手提杯,品味茗香,一副洋洋得意, 胸有成竹的样子。 右上:年轻者依着茶笼,意态自若的站在一旁注视。右下:另一年长者左手所持茶杯已饮尽,右手的也品尽,而且还满心期待从杯底探出心仪的茶香来。
古人进行斗茶或观看斗茶都是一种享受,对用料、器具以及烹制方法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为后世再现了当时人们以斗茶为乐的精彩画面。
评判斗茶胜负有两大标准,一要看汤色,二要看汤花。宋代斗茶以白为贵,通过观汤色能反映出茶的采制技艺的高低。汤色纯白表明所采摘的茶为嫩芽,制作也恰到好处。汤花的色泽要鲜白,而且汤花持续时间要长久。

斗茶图-刘松年(局部)


斗茶的用具主要是瓶、盏和筅。茶瓶用来煮水和注汤。宋时的茶瓶细颈鼓腹,单柄长流。盏,当时人们推崇用建州出产的黑釉盏,因为其盏口大,盏壁斜直,易于容纳汤花。筅,击拂用具,多以老竹制成。
宋人很重视水品,认为水的好坏、煎水的老与嫩均能直接影响斗茶的胜负。明方邦宁的《茗史》载:“苏才翁与蔡君谟斗茶,蔡用惠山泉,苏茶小劣,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竹沥水,天台泉名)”可见,择水对斗茶胜负的作用不容忽视。
斗茶用的是饼茶,以建安北苑所出的白茶最好。茶饼先要用纸包好且槌碎,然后马上放入碾中碾碎。碾时要用力且快速,不能太久。碾完后过罗,才能使“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调膏是斗茶的第一个环节。调膏之前先温盏,只有盏热茶味才不容易改变。调膏时要注意茶与水的比例,先在茶盏中投入适量的茶末,然后注入适量的沸水。用茶筅回环搅动,调成具有一定浓度和黏度的膏状,成膏后要及时点汤。

群仙集祝图-汪承霈(局部)


点汤是斗茶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把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中。点汤时,持茶 瓶手臂的灵活运转非常重要,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使水从瓶嘴中喷薄而出,形成水柱,避免断续滴沥时有时无的断脉汤。汤点到合适程度时要一下即收,避免有零星水滴,否则会破坏汤面。如无节制,注水盈盏,则破坏了应有的比例关系,形成大壮汤。
击拂也是斗茶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筅运用得好,汤面能幻化出各种物象,而且不会留水痕。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是范仲淹描写斗茶的诗句,由此看来宋代的文人墨客非常喜好斗茶这个活动。

苏轼


《汲江煎茶》--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来源:阿休不聪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30 03:06 , Processed in 1.6037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