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09|回复: 0

记住乡愁——我镜头里的农村戏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4 1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2021年4月我接到电话到罗山拍摄花鼓戏演员庙会演出,因为路线不熟,误打误撞跑错了庙会演出场地。拍了半天跟演员混熟了才发现她们是驻马店的,将错就错就这么拍吧。
庙会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渊源久远。明万历年间即已流行,入清后尤盛,按本地习俗,凡道、佛两教神诞之期,例有庙会,并于祭神、行会后演剧祈年。
“拉大锯,扯大戏,姥姥门前唱大戏……”在我们豫南地区,大大小小的庙会上,总是活跃这么一群人,那就是乡村戏班,每年秋收过后到春节期间,便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候了。今天的三月三庙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戏班这一团体。
这些演员属于民间戏班,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民间戏班民间走,送戏送到大门口,父老乡亲都喜欢,老戏新戏啥都有。”































农村戏班子大都活跃在乡间,他们挑着简单的行头,拣个土坡用几块编织布搭起简陋的戏台,演出以及吃住便都在此。这些所谓的“角儿”,其实大多数都是些老头老太,他们在简陋的戏台上舞动长袖,除了微薄的收入,更多的,是为了一份热爱。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舞台前,锣鼓喧天,演员们咿咿呀呀,粉墨登场,人物优美熟练的水袖功夫,魅力独具的说唱道白,不同角色的脸谱,伴随着缓慢从容的旋律,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艺术魅力;舞台后,戏班的演员们正忙着换装、扮相。上场为王侯将相,下场后哄儿逗女,其中的欢乐与辛酸只有他们才能体会;舞台下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看得是如痴如醉,不时响起的阵阵掌声是对演员们最好的回报。























长期以来,民间戏班发挥着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用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接地气的艺术表演滋养着农村文化市场。他们将党的方针政策巧妙地融入百姓身边的典型素材和事例中,以戏曲形式表达出来,使基层戏曲舞台成为群众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的有效载体。
来源:光山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8 23:02 , Processed in 1.3089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