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在宋代达到鼎盛期,从明朝开始衰落,民初才得以恢复发展
元朝对茶税茶政非常重视,并于至元17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前湖、福广之税,而遂除长引,专用短引。信阳地区茶叶在元初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
元马祖常《县治记》:“饶茗、漆、竹箭、林木之利。余继善曰:茗、漆、竹箭,乃昔日未析之固始,今出商城,非本土之产矣。又“光人掇茶山中以为饮,运司行茶法,江南岁有吏索光人胁重贿,山谷之民尤病,公卒惩之,使不敢复制”,讲的是马祖常之父治光州时,茶税官员依元朝茶法逼迫光山茶民缴纳重税,马祖常之父惩罚官吏的事情。因此推测,元朝时候光州地区处于战后恢复期,茶叶种植刚有所恢复,产茶量还不大,仅是供本地或周边人饮用。
但由于茶是元代重要榷卖物资,常与盐并提,此后茶课不断增加,由至元十三年的“短引计茶九十斤,收钞四钱二分八毫”,“又有茶由,以给卖零茶者。初,每由茶九斤,收钞一两”,到元贞五年‘,每引增税为一十二两五钱,通办钞二十五万锭。七年,遂增至二十八万九千二百一十一锭。元朝茶税短短几十年翻了近300倍,引起一系列经济问题,茶农甚至放弃经营,砍伐茶树做薪出卖改业求生。
信阳地区由于战争的创伤,经济、农业本就萧条不已,再加上茶税过重,茶叶经济自然受到沉重打击。元末河南息州赵丑斯、郭菩萨起义,拉开了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序幕,再有刘福通、朱元璋等从两淮起义,一时两淮、丰、沛、许、汝、荆、汉的农民都起来响应,民生刚暂时得以缓息的申州、光州,又进入持续战乱。信阳地区的茶叶生产荒芜,繁荣的茶叶经济就此没落、衰退。
明朝建立之后,明朝茶马政策主要实行于川陕地区,以茶易马,其余产茶地区则作为商茶分别微茶课,微钞、微银,即征茶税、征纸币和征白银的形式。“自苏、常、镇、徽、广德及浙江、河南、广西、贵州皆微钞,云南则微银。”网,“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曰商茶,给引微课;曰贡茶,则上用也。表明明朝时信阳地区的信阳州和光州隶属河南汝宁府,当地属于“商茶”,是‘,微钞”,即商茶征收茶税。
又“应天府江东瓜埠巡检司钞10万贯,苏州府钞二千九百一十五贯一百五十文,浙江钞二千一百三十四贯二十文,河南钞一千二百八十贯”“又定凡茶引一道纳铜钱一千文照茶一百斤,按照100文铜钱换算为1贯,推算出河南产茶量大概有12.8万斤,与宋朝十三茶场时候相比,种茶规模与产量均远远落后,不及宋时光州三茶场收茶量的140。明朝时河南产茶地在汝宁府,包括信阳州、光州。明末,由于国家失政,匪患猖撅,茶农不堪茶税与劫匪的双重劫持,遂将茶树“斩伐殆尽”,现在大茶沟、小茶沟等处还有明时遗株。
清代在茶政方面继承明制,官茶“储边易马”,用于陕甘;商茶“给引征课”,用于他省,贡茶沿用明制“上用也”。随着清朝统一战争的结束,察哈尔及西北牧马场的建立,康熙初年茶马贸易便开始衰落,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停止以茶易马,唐宋以来近千年的茶马贸易便告终结,茶的地位不再是关乎国计民生,而回归到日常消费品。
清政府对茶依例课税,全国的茶叶消费从顺治末到雍正初增加了两倍。乾隆25年以茶中马制度罢停,茶叶产量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其消费速度,导致了乾隆年间茶叶出现滞销“了查各司俱有陈茶”、“四川成都、彭、灌等县滞销,其引或停或减,并豁除课银”、“在市肆官茶日多,非十年之久,不能全数疏销。
且每年商人又增配二十四万封,商茶既多,官茶益滞。清代茶叶滞销大环境非常不利于信阳茶的发展,再加上茶叶品种较南茶次、加工方式落后茶味低劣,信阳茶业在清朝得不到有效发展,远远落后于江南、西南茶区,茶叶种植荒废,产量极少,期间名茶也少闻,其种植与产量或从地方志可窥其一二。
笔者通过对古籍资料的整理,得出信阳茶自唐之前至民国的大致种植区域、产量、征税等情况。信阳茶在唐宋时期无论是种植区域、产量还是征税或是榷卖所得茶钱,是历代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销售最好,尤其是到宋代,达到鼎盛期。从明朝开始,茶叶年产量约是宋朝时候的1/8,到清朝,茶业更加衰落,以至“万里茶路”也改变不了信阳茶的颓势。到清末民初,在一批开明绅士的倡导下与努力下,信阳茶才开始的到恢复与发展。
来源:素绘画室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30 06:45 , Processed in 1.2022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