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一年最后一个节气,这天各地都要用特色美食表示欢度,构成整个过年欢庆活动的一部分。 传统的过年从腊月开始,正月结束,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开始新的一年活计。古人一年一度的总结活动就是这么拽,不像现在版,开个会发点奖品了事。 过年期间的美食,又以节气为主轴进行表达。信阳光山的习俗,从腊月八开始:腊月八,吃杂不拉,就是八宝粥,地里收获的所有种子类食材一锅熬粥;大寒,糯米干饭淘肉汤;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年饭吃豆腐。为的让老灶爷上天汇报这里勤俭持家不奢侈;大年吃团圆全席;正月初一吃扁食;立春吃荠菜饺子;正月十五大似年,给祖先过年。 这就是过年,好吃的一波接一波,都有喜庆说辞。特别是光山风俗,还和当地不一样。都是清末明初的江西移民,带去了江西的民俗民风,饭食自然就有浓郁的江西特色。譬如大寒节这天,一天的糯米饭,早晚糯米粥,中午的糯米干饭。两稀一干,古时候的小康标准。  糯米粥早餐
人生记忆儿时深,一年到头盼过年。过年吃食印象最深的不是年饭,也不是十五,而是大寒这天的饭。因为不是小年、大年、初一,这天算不上节日,只是个节气,怎么也搞得过年一样,所以印象深刻。还有个原因就是吃的和平时不一样,甚至一年就吃这一回。这个不一样就是糯米干饭。  糯米干饭
光山本来水稻产区,不缺糯米。但是从不用来直接焖熟吃,都是做成粉子面,八月十五搓汤圆,再就是过年打糍粑。也就是大寒这一天能够吃到糯米干饭。关键的关键,还有肉汤可浇,而且是老母鸡汤。这就值得一年的期待了,构成了儿时盼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儿时盼过年的核心内容有这么几个组件:吃肉、穿新衣、放炮仗、走农村亲戚、打灯笼、不上学、疯玩。 大寒这天小学还没放假,中午放学回家,还没进门,屋里的糯米饭混合着鸡汤的香迎面扑来,肚子立马山响。待到全家人都回来,围着桌边坐了,兄弟几个你争我抢的盛干饭、舀鸡汤、偷鸡腿,父母满足的笑容,定格成终生忘不了的记忆。  全鸡汤
明天就是大寒,这里还原当时的饭食。鸡汤是父亲的拿手做法。那时父亲是县委炊事员,还不叫厨师。当年的县委在老衙门,北宋大文学家司马光父亲司马池当县官的官邸,如今改做司马光宾馆。平时不管多忙,逢年过节也要回来给我们做顿好吃的。我后来比葫芦画瓢炖鸡汤,做了无数次,深得其精髓,其实很简单: - 三年老母鸡。如今不好买到了,小时候吃到的老母鸡都是母亲养的,真正走地鸡。之所以要三年的老母鸡,这时候的母鸡很少下蛋了,窝里卧半天,跑出来高生大气叫唤,真个下蛋一样。其实没有蛋,虚张声势而已。这样的母鸡最肥,炖出来汤味最鲜,肉也多。
- 杀鸡留血剖肠去嗉。碗里给撮盐,温水化开,杀鸡的血流入里面,冷了就凝固,倒入开水焯了捞出泡在凉水里。鸡肠子剖开,抓把盐搓洗干净挽个把。如此炖出来的鸡汤就叫做“全鸡汤”。
- 剁大块。俗话说“鸡八块”,炖鸡要的是大块,鸡腿和膀腿完整,鸡爪完整,鸡头完整。鸡腿给孩子,鸡爪父亲下酒,鸡头母亲专用。
- 剁好的鸡块凉水下锅,水开撇去浮沫,给葱一小把,一坨拍姜,再烧开转最小火二小时后放入鸡血,给盐调好咸淡,十分钟关火。给黑胡椒碎提香,香葱段出香点缀,装盆上桌。
- 糯米干饭更好做了,糯米泡二小时,一般的早饭后泡上,中午做饭时捞出,摊入蒸锅笼布上,水开上汽加盖,大火四十分钟就好了。
- 来源:头条普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