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初年,茶叶开始有揉条(类似今天的毛尖绿茶),制茶由蒸青变为炒青,茶的品种也更多样化了。明朝开始有砖茶,这是为了给北方、西北、东北长途运输而专门制作的。 
元、明二朝茶叶专著有据可査的达30种,其中不少著作也介绍了信阳茶。据清陆廷灿编的《续茶经》转引元代的《文献通考》载:当时全国有二十六种名茶,“东首、浅山薄则出光州。”明代出的地方志书中也有较详细记载,《河南通志》记载当时河南地方的唯一名茶“罗山茶产汝宁府信阳州。”信阳地方志载,信阳茶曾以“小把茶”、“本山茶”、“灵山茶”为名。生长鸡公山和黑、白两龙潭的有101株千年的“茶树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了。由于饮茶之风风靡民间,茶叶的消耗量骤增带来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因种茶使一些地方易名,如罗山县彭新乡有个茶山村,明代时周围几架山全部是茶叶,因改名为“茶山”,鸡公山下有个大茶沟,那时也是因为满沟都是茶叶,群众将这条沟叫“大茶沟”。还有不少村名、山坡名易名为茶棚、茶坡。由此可知当时茶叶生产之盛况。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