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茶社的创建,为古老的信阳茶区写下了不寻常的一页,为信阳茶叶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的情况呢?现按建社先后顺序分别简述如下:
创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在东双河乡雷山村震雷山(今属平桥镇)。震雷山位于城郊浉河南岸,海拔340米。《重修信阳县志》(1936年)记载:“山上有二石沼,其水清冽,洋溢无增减。相传有龙潜于内,人以石投下,则訇然作声,如雷震然。 元贞茶社
创建于清宣统2年(1910年),位于浉河区西部80多里的董家河乡车云山上,与湖北接壤。山上似盆状地形,原名“仰天窝”。海拔578米,经常云雾环山缭绕,形似车轮滚动,光绪32年更名“车云山”。清乾隆拔贡程悌诗云:“云去青山在,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天,常伴山中客。”这里不但以白云引人,尤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适宜种茶,而成为名山名茶胜地,十分令人向往。 车云茶社(宏济茶社)
建于清宣统3年(1911年),在浉河区南部柳林乡甘家冲村小孙家冲,为浅山区,紧贴京广铁路,交通方便,土质肥沃。此时深感种茶有望的甘以敬,又召集12人为股东,在此建社种茶3万余窝(30余亩),数年后年产茶500余斤。而后茶园逐年扩大,影响了整个甘家冲农民纷纷开山种茶。 裕申茶社
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座落在东双河乡震雷山麓观音堂胜泉寺。此地风景宜人,先人在此修寺,乾隆时重修。寺前清泉自石缝溢出,水质甘甜,大旱不竭,可灌溉田园,故得名胜泉,亦作圣泉。如此环境,当为种茶良场。此时有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建茶社,种茶6万余窝(60余亩),后年产茶1000余斤。至多时茶园达7万窝(70余亩),产茶2000斤,年获利银洋700元。 广益茶社
初名“森森茶社”,建于民国2年(1913年),位于浉河区南部谭家河乡万寿山。时由王子漠、僧空尘等32名股东集资种茶4万余窝(40余亩)。后来各茶社均实行“标包制”,1929年李逢春承包了该社茶园,定期七年。茶叶采制季节,人员共达16人,两套炒茶锅,1人司火,8个炒工,2个烘茶工,固定专人做饭、管帐、管理事务及监山(监督、指挥生产)。 万寿茶社
建于民国4年(1915年),座落在浉河区西南80多里的浉河港乡深山处——黑龙潭天心寒。沿董峰寺、城门沟步步高升,山间有一深潭,名黑龙潭。山顶有一寨,名天心寨,为清咸丰、同治年间郭桂林(青石桥人)所建,如今残墙尚存。 龙潭茶社
建于民国4年(1915年),位于浉河区西部六十余里的董家河乡深山里,与湖北接壤。这里三峰鼎峙,形似笔架,名三角山,又名笔架山、仙山。主峰高耸入云,海拔800米,旭日朝霞,五色掩映,名观霞峰。东南一峰,一危石突出,形如鹰嘴,得名鹰嘴名。西北一峰,高入云表,望如台鼎,名挂云峰。巍巍三峰雄姿,终年云雾烘托,朝辉晚霞,风光迷人。 广生茶社
建于民国8年(1919年),位于浉河区西部五十多里远的董家河乡白马山。由张玉生、周天锡等人集股筹资,开荒种茶3万余窝(30余亩),后发展到5万余窝(50余亩),产茶1500余斤,获利银洋600余元。数十年风风雨雨,茶叶生产不太景气。 博厚茶社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