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欧阳道坤发现,对信阳毛尖的误解从2000年左右就已出现。 浑茶肯定不是好茶 1 欧阳道坤说,有了市场需求,追求利益的商家就会大肆推广。靠茶叶为生的茶农们,也只能跟着市场跑。 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主任郭桂义并不反对芽头茶。他介绍,正在实施的信阳毛尖标准中,就有一个“珍品”的等级,要求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但在这之前的标准制定上,最高级别是“特优”,要求95%以上一芽一叶初展,其余为一芽一叶。 
于是有人质疑是质量标准向市场妥协,过度强调单芽茶叶。 郭桂义说,“浑”是为了追求小、细,过度碾制导致白毫脱落。 
赵凡国与欧阳道坤都不认可“汤浑是白毫脱落”的观点。欧阳道坤说,其实“浑”是茶叶本身的尘土,在过度碾制时脱落了,并非什么营养。 不过,包括郭桂义在内的多位茶学专家都说,“浑茶肯定不是好茶。” 无奈跟风的茶农 2 对信阳毛尖的种种误解,在欧阳道坤看来,这是对市场、对茶农,更是对信阳毛尖品牌的损害。 
在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一位茶农说:“‘小浑淡’,现在市场上都兴这个。”在茶叶交易中,茶商首先会看干茶,条形越细小越好卖,条形大了其他再好也不好卖,茶商、消费者认可“小浑淡”,茶农们也就生产“小浑淡”。 
一位茶商说,上世纪90年代,信阳毛尖逐渐开始追求品相,最近几年,纯芽毛尖开始盛行。“纯芽好看,送礼也有面子。”由于芽头稀少,价格自然就高,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买茶的基本不喝茶,都是用来送礼的。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