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阳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一帮吃货。
信阳人爱吃、会吃,在郑州是出了名的。比如,满大街的信阳菜馆,都快把郑州人的胃给俘虏了。
我呢,是大家公认的标准吃货,因为,我不仅爱吃,闲时还会下厨做几样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所以,每次和朋友一起去饭馆小聚,点菜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我的肩上。
只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朋友们相聚时,他们再也不让我点菜了。我很疑惑,是我点菜点贵了,让他们心底“小愤”?
后来,同事老张才为我揭开了谜底。他说我每次点菜都离不开豆腐,有一次点了八个菜,有六个菜都与豆腐有关。以后,每每有熟人相见,都会拿这事来调侃我,说老黄这家伙人老心不老,天天想吃豆腐。于是乎,老黄好吃豆腐的“艳名”就这样在吃货圈中流传开了。
靠,这真是天下第一奇冤啊,我并不好色,只是喜欢吃豆腐而已。
吃豆腐有什么不好?作为中国老百姓餐桌上最熟悉的面孔,豆腐的历史悠久,县营养价值极高。细想来,我的“豆腐情结”是有大原因的。
客观上的原因,是人老了,牙口不好,吃豆腐不塞牙。
记得我们前前任的老总,是个很和善的领导,没事时也爱跟同事们开个玩笑啥的。有一年我们外出开笔会,为了活跃气氛,他就带头在车上给我们讲笑话。记得最清的,是他讲的一个顺口溜:
“想当年,牙如铁,生吃牛肉不用切;现而今,不行了,只吃豆腐和猪血。想当年腿如铁,爬山越岭不用歇;现如今,不行了,上楼也要歇三歇。想当初,鸟如铁,一日三次不用歇;现如今不行了,三月一次用手捏……”
当时,只是当黄色小笑话来听的,没想到,一晃,却成了现实。由于小时候没保护好牙齿,一辈子深受蛀牙之疼、之苦,现在更是掉的掉,松的松,只剩下吃豆腐的命了。
这是其一。
其二呢,骨子里我对豆腐是有深爱之情的。老家有句俗语,叫“麻份子细雨(蒙蒙雨)湿衣裳,豆腐小菜败家当”,这虽是从勤俭持家的角度来说的,但这也足可以证明,豆腐小菜在那时是何等的奢侈了。缺油少肉的岁月,豆腐之美,是对一个农家少年的最大诱惑。
不仅如此,对于豆腐的“偏爱”还缘于少年时的一段朦胧的情感。此前,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每个男生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豆腐西施”》——
记得当年的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描绘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时,我突然想到了同桌的她。因为她家是开豆腐作坊的。那一刻我便在心里给她送了一个绰号——豆腐西施!虽然她的双腿十分匀称,不似圆规样的细长。也就是从那时起,心中莫名对她产生了一丝异样的情感。因为家务的拖累,她常常迟到,学习成绩一直不如人意。虽然那时的考试不太严格,但要考出好的成绩也不是件易事。好在我心无旁顾,在课本上下足了功夫,是考场上的常胜将军。自从那次事件后,每逢考试,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将答案推到她的眼皮底下。她总是心领神会地一笑,埋头答题,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那年秋天,她母亲突然病逝。不久,她便退学回家,专心致志地帮父亲料理那间豆腐作坊。别后的日子,我的心里空落落的,眼前晃动的总是她那幽幽的眼神和媚人的浅笑。我不知道,那份牵挂就是最初的恋情。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让我去买些豆腐回来,我竟有些莫名的感动,此前这类事我是绝对不屑去做的。再见到她时,她已是一副标准的村姑打扮。四目相对,她又是幽幽地一笑。由于紧张,我将盛到碗里的豆腐抛洒到地下。待我要弯腰捡起时,却发现那白玉样的东西早已碎烂,且灰尘满面。我一下子愣住了,这可是待客的佳肴呀,回去后我该如何向父母交待呢?她轻轻地说道:“这豆腐最是精贵之物,打落之后就再也难捡拾起来了。”然后又重新给我盛了一碗豆腐,让我赶快回家。当时,我有些感动,发誓一辈子都要记住她的仁义与恩情,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清贫的岁月里,餐桌上的豆腐是少有的奢侈品,哪怕是一星半点,也能吃出滋味悠长的幸福来。因为是奢侈品,所以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在菜蔬中点缀一二的。从此,我便期盼着客人来家,设计着再一次相逢。…… ……虽然,后来大家都为各自的生活的奔波,以至于失了消息。但,面对花样翻新的美食,豆腐于我却是不离不弃的陪伴。豆腐家常菜,情感滋味长啊。
只是,到了郑州后,却再难吃到家乡味浓的豆腐了。居郑已二十余年,仍一直固执地难以接受北方豆腐的生硬与寡淡。每次回老家,朋友请吃时,我必点的几个菜是:韭菜炒千豆腐(学名千张、干豆腐,我们老家将二者合而为一,叫千豆腐)、盐大椒(咸辣椒)炒臭豆腐卷、鸡汤烧豆腐渣、小香葱烧水豆腐……
每次回老家,都会带些老家的豆腐(千豆腐和臭豆腐卷可带点,其他是带不了的),想家了,会挑出一点炒了吃。
今天下班,突然发现单位附近开了家信阳食材店,拐进去一看,竟然有信阳千豆腐。一问是信阳哪的,老板说是新县的千豆腐,九块钱一斤。我让他拿出来我闻闻,还真是那个味(信阳豆腐都是石膏点的,豆腥味浓),但不知味道究竟如何,便让老板给称了半斤。
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有现成的蒜苗和菜苔,冰箱里还有春节回家时朋友给的腊肉,这些配上千豆腐,应该可以喝上几杯的。
其实,千豆腐和韭菜才是绝配,只是,我牙不好,吃韭菜肯定塞牙,改用菜苔和蒜苗,味道也该不错,何况还有老家腊肉垫味呢?
这是很简单的家常菜,洗洗切切,爆炒即可。
腊肉炒成透明色了,香气也滋滋的,我能闻到,你只能想象了,呵呵:)
看,半斤四张的豆腐,我只了两张,就炒了满满一大盘。
开吃。自己整了半杯小二,再配一小碗米饭,算是对胃的绝好回报了。
晚上老婆要减肥,我自己一个人把一盘给干完了,最后的一点剩菜我加点开水,当汤喝了。
吃后感
味道虽是老家的味道,美中不足的是,新县人民太厚道,做豆腐时没起豆巾,豆腐有点硬。今天只是用开水加盐烫了烫,下次炒时,用开水焯下,效果会更好些。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水豆腐,还是千豆腐,软软的,才能吃出正儿八经的豆腐味。像郑州的炸素鸡,我是从来不吃的。还有,固始有道菜,叫旱千张,其实味道也不是太正,原因还是发硬、发柴。感觉最能体现千张味道的,还是老家的卤千张。注意,千张不能直接放进卤罐子里,它败味。最好的办法就是,盛点卤汤出来,另起锅,下千张煮,趁热吃,那才叫一个美。都说淮南的豆腐最美味,可惜我没吃过,所以,以我现在的味蕾记忆,最美的豆腐,就在老家信阳。
豆腐的历史悠久
豆腐是我国炼丹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绿色健康食品。时至今日,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国人民、周边各国、及世界人民的喜爱。安徽省淮南市——刘安故里,每年9月15日,有一年一度的豆腐文化节。 相传豆腐是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现在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脑和煎豆腐。
豆腐的营养价值
1.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大豆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可与鱼肉相媲美,是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大豆蛋白属于完全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比较好,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它几乎都有。大豆可以直接烹调食用,人体对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而制成豆腐消化率可以提升到92%~95%。2.制作豆腐的大豆中含有18%左右的油脂,大部分能转移到豆腐中去。大豆油中的亚油酸比例较大,且不含胆固醇,有益于人体神经、血管、大脑的生长发育。3.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4.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
来源:百科TA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