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在中国,或许只有房子这个东西,能给所有人,带来复杂纠结的感受和认知。 被赋予了资产属性,有着极具说服力历史表现的房子,在中国早已脱离了基本生活要素的范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二十多年教育之下,对于财富和资产意识逐渐觉醒的中国老百姓们,对于房子的看法,可谓是五味十杂,这种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对一个事物认知的过程总有个先后之分,再加上不同的人,看待现象,理解规律,基本上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样就造成了房子这个原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商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和心目中,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这和中国的房子在很多城市和地区,创造了无数有鼻子有眼的“造福神话”密不可分。 绝大多数民众对于房子的关注,早已和需求无关,而是盯上了房子因为价格变化产生的利益。 就是这么直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不管是局中人,还是旁边者,不管是先知先觉,还是后知躁动,在看的见的利益驱动之下,没有人不为之疯狂。 说真话可能没人爱听,但是不管那些隔着网络,戾气爆棚,随时对房价问题口吐芬芳的键盘侠也好,专业喷子也好,只要他们这辈子有机会和房子产生关联,马上就能逆转立场。 因为没有,求而不得,或是后知后觉,总是要用自己的恶意去诅咒抱怨,去掩盖自己的无能。 这才是现实。 说到底,还是被现象影响,失去了对中国房价和楼市的本质的认知,这是表象。 但是深层次的,其实是对中国各种房价现象和规律背后的哲学逻辑,一无所知。 这篇文章,就将结合2020年下半年在中国楼市中发生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和各位读者朋友有深度的聊一聊,关于中国房价和楼市规律现象背后的哲学思维。 文章将从购房者和市场的角度,进行解读讨论。 弄清楚楼市和房价规律表象之下的哲学思维,或许就能对中国房价的涨跌原因和楼市的真实供需,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读者通过文字选择作者,作者也在通过文字选择受众。 如有帮助,欢迎关注,每天看点有深度的房产和楼市,还有财富认知的内容,帮助您更好地认知中国房地产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网络 1 高压之下,热点城市,热点事件下,依然躁动的房价现象 虽然2020年即将结束,但是重视年份周期效应的资本和楼市,可是一刻都不消停。 2020年,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和楼市来说,绝对是波澜起伏,暗流涌动的一年。 即使在“房住不炒”的宏观大环境下,各地政府精准的“打地鼠”式的楼市调控环境之下,热点城市,热点事件,依然让楼市火热,房价躁动,大有一副“按不住棺材板”的气势。 对中国的房价和楼市似乎根本不用撩拨,就能发现,躁动不已。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三件事: 第一个是杭州之江板块的房价怪象; 第二个是深圳“润四”打新,中签即赚500万的楼市盛况,全国热议; 第三个是东莞房价出现火箭效应,即将突破4万大关; 把这三个事情放一块儿来看,呈现在大众面前和事件参与群体面前的,都是一种极度坚定,充分乐观的房价暴涨现象,深层次的,就是对这些城市和板块未来的市场预期,高度预估的资本态度。 注意,是资本态度,而不是什么投资眼光,也不是什么需求推动。 说白了,就是和正常刚需购房无关。 这几个城市随便拿出来一个,出现这种房价躁动,都是小百万级别的参与门槛,别的不说,深圳润四,起步最低总价都是1200万(总价在1184-2983万元/套),1000多套房子(1171套),仅仅一天就收到了13000多个买家的保证金共计450亿。 就算在深圳人均高收入的背景,按照30%首付来算,最低小五百万的首付,也不是什么刚需群体能随随便便掏的出来的。 再考虑到月供,就按1000万的贷款额来算,一个月的月供最低(30年期)也要去到将近4万元左右。 资产逐利的本质,一览无遗。 在这种档次的资本竞争环境之下,所有唱衰楼市,看空房价的言论都是笑话,也没有意义。 因为只要成功认购一套,虽然没有那些标题党所说的500万之多,200多万还是有的。(润四和周边二手房行情价格剪刀差)。 比买彩票还刺激,简直是看的见的机会。 然后再看杭州西湖区之江板块,别说是外地人,就连杭州本地人,在2019年以前,印象和认知中的之江,都是长期不被看好的偏僻郊区,就连房价,在杭州本地都是长期低迷,二手房萧条的地区。 然后这一切,随着2020年10月21日,杭州马老师,花27亿买下了之江板块一块10万方的沿江宝地,就让之江一跃成为杭州,不,甚至是长江流域,包括上海以内的区域,最为热门和躁动的板块。 一个是周边房价涨的快,不到上面那件事发生以前1个月,之江随便一套房子涨个大几十万上百万太稀疏平常。 一个是价格高,原本挂了一年都卖不出去的一些房子,原本只要三万的单价,直接跳涨到六万逼近七万一平米,这个价格直追老牌一线,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的城市核心房价。 毫不夸张,而且,价格上去了,成交量也一路走高。 同样是资本逐利,本性尽显。 最后是东莞房价,以松山湖为核心开始的一轮猛涨,直至今天还在爆发,几轮调控,地方政府都跑到长沙去取经学习了,但是只要稍微了解东莞市场的,都知道那种市场的躁动。 相较于北方城市楼市的低迷,内地城市涨势动力不足,多数三四线城市普遍出现的量价双跌。 在2020年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这样的局部地区房价暴涨躁动,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会是纯粹的炒作。 毕竟充满不确定,黑天鹅频飞的2020年,别说投资,就是正常盈利都不容易的资本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警惕和小心,如此信心坚定,预期看好的楼市躁动,背后一定有一般人看不懂的哲学逻辑和充分理由。 所有当下,皆有因缘。 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梳理逻辑,就是今天文章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2 房地产“造福神话”案例和背后的哲学思想 回到上面那三个房价躁动的案例来看,造成这种强劲的上涨动力的根源是什么? 所有的投资都是看市场预期的,能出现投资狂热的情况,很简单,市场预期太明显,市场预期太具有想象空间。 房产投资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由购房接盘的群体所决定的。 想要通过房产投资赚钱,说句不客气的,还真的不能赚普通工薪阶层,打工群体和社会底层的钱。 因为供需杠杆是有限度的,月收入只有1万的人,对于月供的承受能力是有上限的,而1万的收入,在中国的职场和收入阶层中,大多数城市已经是事实上的瓶颈阶段了。 换句话说,依靠刚需的楼市,房价的上限其实已经被买的起的群体收入和经济水平所决定了。 而上文中的三个案例,不好意思,还真的和刚需没有什么关系。 完全是有门槛限制的资本竞争游戏。说白了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炒房啊! 别的先不说,在2020年高层意志“房住不炒”还有各项政策严格调控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过硬的因素支持和坚定的市场预期,这样的行为简直可以说是“顶风作案”,“正面硬刚”,“不知好歹”…… 别的不说,就地方政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理由,面对这样的情况,也绝对是亚历山大,如芒在背。 市场不会骗人,行情也绝对不是依靠炒作就能这么躁动的,这背后,一定有道道。 分开来解析: 首先是任何城市的房价暴涨,一定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经济必须要有增量,必须要有具备比当下市场更高的购买力群体出现,才有可能涨的“心安理得”。 要么是货币性增量,也就是货币增发,这个没戏,放到今天,给100个胆子也不敢; 要么是地方产业行业爆发,不过需要时间来积累,不可能达到快速上涨; 要么,就是突然出现了收入性暴增的群体,购买力和需求叠加,才有可能。 看来看去,也就只有最后一个选项比较靠谱。 而上面三个案例,都能满足最后一个条件:东莞松山湖的华为,深圳润四的产业集群,还有最典型的杭州之江蚂蚁金服总部选址确定。 这是典型的产业和巨头企业对房价市场预期的支持。 然后再看市场参与者群体。 中国最爱炒房的人,都来自于哪里?莫过于闻名遐迩的温州吧? 当然简单粗暴的温州炒房团早已成为了过去式,最近几年呢? 一个是深圳,一个是杭州,一个是山西,一个是合肥,当然山西买的多卖的少,低调的很,合肥呢?就比较局限,长沙一战,头破血流以后,就相忘于江湖了。 一个杭州,一个深圳,可以说是中国近年来,房产炒作最为集中的区域和城市代表了。 深圳全民炒房,不是笑话,杭州人房产投资吃遍长三角,在上海这样的一线中,杭州人在房产投资上,半壁江山都是客气的了。 论资产投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简单说风险大,不赚钱的事儿,碰都不会碰。 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还义无反顾,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一个是看的见的价格剪刀差,一个是看得见的真实购房定居需求,而并不是什么人为炒作抬升。 这就是真实的市场行情。 最后,是市场预期。 这个非常关键,能不能赚钱就靠这个了,深圳剪刀差就不说了,其实只要润四和周边二手房差距不要太大,在深圳高度紧张的供需矛盾和资本聚集的效应之下,新房有多少卖多少是正常的。 但是东莞和杭州之江的躁动,就是典型的市场预期了。 东莞这次的涨价,是松山湖带起来的,原因太简单了,素来有“狼性文化”的华为迁移到松山湖,原本的低房价就有点拿不出手了,再叠加后疫情时代海外订单的大量回流爆单,让东莞整个外贸和产业产生了井喷式收入,全面推高了东莞的房价。 而之江的房价躁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蚂蚁金服选址,创造了需求,提供了房价上涨的初步动力,然后是蚂蚁金服上市的新闻曝光,招股书上蚂蚁员工人均800多万的人均获利预期,这个800多万,就算打个5折,也是400万! 嗯,就算能做不了蚂蚁的“股东”,做不了蚂蚁的员工,当蚂蚁的“房东”,绝对是靠谱的生意,毕竟需求在眼前,收入有保障。 坐在财富之上,静等花开,这就是房产投资的终极之道,这就是所有投资的核心哲学思维。 当然,蚂蚁上市已经被延期,但是这个躁动依然在继续。 虽然蚂蚁上市前景扑朔迷离,给之江楼市泼了冰水,但是这个趋势规律还是放在那里的。 这里就有深层次的一个哲学逻辑:莫欺少年穷,人才扎堆,未来可期。 毕竟在中国,能在首富的公司旁边抢占资源,用需求薅羊毛的好事,千载难逢。 大家想想,在华为发达,蚂蚁盈利,还有高房价高需求的环境周边,是不是最好的资源抢占投资机会? 毕竟想赚钱,就要离有钱人近一点,再近一点。 靠近财富中心的房产投资逻辑,无懈可击。 图片来源:网络 3 决定小区房价的“业主效应” 笔者曾经在一个四线城市,见过一个项目,堪称中国房地产经济模式中的代表和经典模式,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某个品牌开发商,到这个城市进行房产开发,首期房子的建造和销售完全走了一条非主流的道路,那就是高标准高质量的现房建设,也不对外宣传和预售,就是完全垫资建设完毕,然后主动找地方政府和公务部门,事业编,进行推销。 关键是推销的价格,只要市场行情的70%,项目周边实价10000?那行,只要是公务员和事业编买,只要7000!现房!还送三年物业费! 这种完全没有抵抗力嘛,项目的一期迅速销售完毕,其实开发商算过一笔账,亏是没有亏的,最多就是利润太少,堪堪保本而已。 然后项目的二期,售楼部都没盖好,每天都有人排着队上门咨询,主动认筹交钱。 开发商直接把房价提到12000元,一经开盘,直接售罄,这在一个存量市场的四线城市中,绝对算的上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了。 但是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这个楼盘虽然一期买的很便宜,基本没赚钱,但是楼盘还是有自身的一些缺陷,这很正常。 比如说小区没有就近配套的幼儿园,小区位置较为偏僻,商业街区难以盘活,小区周边交通环境不是很成熟,有一些路段还没有完全修好,甚至没有纳入市政规划范围…… 就连开发商都没有想到,这些对于项目来说致命的硬伤,竟然被自己用来打开市场的第一步带来的“高净值,高社会地位,高社会职能”的一期业主,给解决了! 一期业主群里面,有孩子上幼儿园的需求,一经提出,就直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当然原因很简单,业主都是公务系统的嘛),这种信息和需求的传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很快就进入行政审议,市场调研,指标分配,结果没到半年,一个公办幼儿园就在一期业主的支持下顺利落户入驻小区,当然开发商出钱,但是这个求之不得的利好,可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 然后没过几年,重点小学也“顺理成章”的在项目附近落成,学区划分一点都不含糊。 不知不觉中,小区一期就成了这个城市家喻户晓的“高端核心住宅区”,等到项目三期开盘,别的楼盘可能还在10000挣扎的时候,这个楼盘已经突破20000,依然一房难求…… 一个成百上千社会精英,公务系统扎堆的小区,就意味着整个城市的资源都会出现跟随和聚集,这么多聪明的脑袋和资源,带来的附加值,是难以想象的。 事实就是如此。 在任何一个城市里面,最保值的,最具有价值增长空间的,都是具有这样的特征:要么是社会精英扎堆,要么是富裕群体扎堆,要么是高知高收入群体扎堆。没有例外。 人才聚集,一定能提升资产价值。 放到杭州之江,蚂蚁金服的员工聚集是不是人才聚集? 放到东莞,华为的高薪人员聚集是不是高收入聚集? 放到深圳,那就别说了,几百万首付,大几万月供,房价都已经进行了阶层筛选。 这是比什么地铁,学区,人口,规划更硬的房产投资哲学逻辑,完全基于聚集的群体素质和能力,来决定资产价值和未来潜力。 请不要说这样的房价贵,如果觉得贵,那就是配不上。 就这么现实。 4 房价和楼市现象背后,那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 现在中国的房产和楼市中,“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逻辑其实早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房产价值判断逻辑和准则之一了。 但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素,没有得到体现。 先说人口,郑州,天津这样级别的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那为什么房价进入2020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增长呢? 再说土地,这个对应的是城市空间配置和房产供需关系,中国除了个别城市,比如深圳,存在土地供应事实不足的情况,其实其他城市短期内基本上在土地问题上,对于房价和楼市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别的不说,上海外环以外,北京三环以外,广州核心四区以外,大把的土地可以拿来开发的。 更别说其他城市了,基本在当下都是是供应管够。 最后是金融,也就是经济环境的情况,基本体现在购买力和房价关系上面,这个比较直接。 但是,如果你能耐心看完上面的章节,就应该能发现,除了这三个重要的因素,其实产业和具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对于房价的潜力和影响能力,甚至远超于肉眼可见的地铁,学区,环境,配套,甚至是地方购买力上限。 产业聚集人口带来需求; 品牌公司聚集人才带来财富效应; 富人扎堆汇聚社会资源; 有这样的趋势,整个社会的财富,和宝贵资源,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方向,向这样的关键地段,进行汇聚,而且这样的汇聚,是非常自然,难以阻挡的。 这个关于房价和楼市的哲学逻辑看懂了,对于普通购房群体和老百姓来说,有什么借鉴参考意义呢? 如果想在买房这件事上,获得超越一般水平的回报和价值增长,就必须要有前瞻性的价值眼光。 也就是要有股票市场选股的智慧,看的见的价值,其实在价格上已经得到了变现,不是买方买单,就是卖方获利,而这样的增长,是有限制,有天花板,有周期性的。 而押对了未来具备价值增长的核心原则,才有可能在后疫情时代,房地产下半场时代,实现价值暴击,成功的成长投资,而且这个回报,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眼光和预判。 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去炒房,只是在买房的时候,多给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和价值回报思考和准备一些,没毛病吧? 这就像一场赛跑,当到了某一阶段,大家都在原地休息,有的人中场退出了,有的人只能原地踏步积攒能量,你还能凭借后发之力往前保持动力的前进,这就是优势。 图片来源:网络 5 主动OR被动,是真与假的辩证关系 最后,还是围绕产业对房产的价值,进行一个鉴别的分析。 这一点很重要,留在最后,也是给有耐心,有毅力坚持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算个福利。 太浮躁,太肤浅的人,看个皮毛就觉得掌握了世界,那没关系,就算这篇文章不坑你,现实里面为这样的群体量身定制的陷阱,永远不会少。 跟着产业投资房产购置房产,就一定看清产业层面的主被动关系。这一点非常关键。 华为搬迁到松山湖,是主动行为; 腾讯游戏总部设置到成都,是主动行为; 苹果数据中心落户贵州,是主动行为; 蚂蚁金服选择之江,是主动行为; …… 但是这样明显的趋势背后,是中国成千上万个各种名头,各种规划的产业新城,产业新区在事实上的失败和没落。 一方面是城市之间的能极差造成的虹吸效应,就像深圳旁边的惠州,产业政策向深圳一边倒,资源流失,难以聚集。就像天津产业园,被北京虹吸; 一方面是打着产业的名头筑巢引凤,结果除了房子,啥都引不进来,很多城市为了弥补这样的困局,甚至搬迁政府机构来创造价值空间。这就不用举例了,大家看的应该很多了。 任何的价值投资,没有提前占位的说法,要么是信息差占优,要么是跟随可见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有不错的历史表现。 别把问题搞的太复杂,所有价值投资的本质,都是大道至简。 相较于看的见的学校,地铁,配套……等等的可见价值空间,产业聚集带来的价值投资,可能是中国未来房产价值最靠谱,最有潜力的方向。 但是产业的聚集,兴起,到实现价值拉升,比所有当下可见的所有价值资源更为困难,如果没有过硬的自身实力,良好的产业基础历史表现,还有天时相助,是不可能直接反应到房产的价值提升上的。 就像富士康,品牌聚集人口,对房价提升是硬提升,但是蚂蚁金服呢?就很值得谨慎看待了,万一真的不占天时,跟风炒作说不定一地鸡毛,蚂蚁不能上市,员工的红利没了,谁来给已经被预期推高的房价买单呢? 但即使这样,也好过很多只有名头,只有规划,只有景愿,只有包装的,所谓的产业新区,产业园,来的靠谱。 毕竟首富再不济,首富公司的员工福利,也要比一般人要高吧? 关键是,人家可是主动选择的。这个哲学逻辑,很直白简单吧? 房产价值的提升,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有比当下业主更优秀,收入创富能力更强的人,来接盘。 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图片来源:网络 写在最后: 未来房产的机会和趋势,是现在大多数和房子有关联,关注房子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没有之一,就是唯一。 从今天文章所陈述的逻辑和内容来看,未来在中国寻找具有成长潜力,具有价值投资意义的房产,或许需要更多的长期主义思维,需要更多哲学辩证思维,还有更多的价值眼光,才能实现精准选筹。 没有思考,盲目狂奔,野蛮生长的房地产价值普涨时代,是否结束,每个人看法不同,不做强求。 但是深层次的价值保障,成长潜力,还有未来预期,没有点耐心去思考,不用点时间去学习,这样的个人和群体,就算凭运气一时获得的财富,也留不住。 毕竟,洗牌,是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的淘汰过程。 没有属于自己对资产和预期认知的独立逻辑和哲学思维,只知道跟在各种看法背后的盲目投资,没有未来。 这篇文章,就到这里。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屏幕前的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那就很好。(来源:今日头条 熊猫贝贝小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