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3|回复: 0

2020年即将结束,扑朔迷离的中国的楼市和房价,却在暗流涌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2 1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从来没有哪一年,能够像2020年这样,能够给大部分人,带来如此强烈的“时光如梭”体验感。
  恍然之间,还有40天,一言难尽,黑天鹅频飞的2020年就要正式结束了。
  仿佛年初“众志成城,武汉加油”的抗疫口号还在耳边回响,一转眼,这一年就转瞬即逝的过去了。
  因为2020年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持续影响就不用过多的赘述,同样作为中国人的你我来说,无论是在这一年经历了什么,至少是幸福健康安全的。
  但是要说新冠疫情的影响完全结束,尚且太早。
  虽然中国在第一时间全民皆兵,众志成城地抗击了疫情,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也在全球第一个进行了恢复,但是世界范围的疫情,仍然在肆虐横行,持续冲击和影响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
  全球疫情一天没有完全结束,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就将一直和疫情影响持续斗争,抗衡和共存。
  中国率先在全球对抗疫情,最早从疫情冲击下开始恢复,而对于所有行业所有人来说,从疫情直接影响,到后疫情时代,都体验到了因为疫情而产生的一种时代撕裂感和转变。
  特别在中国,长期坚挺的“全民价值信仰标杆”,房价和楼市,也以一种扑朔迷离的市场表现,让很多人在2020年,颠覆了认知,改变了看法。
  虽然2020年也即将结束,但是中国的楼市,从上半年多地冷热不均,分化明显的开局,到进入下半年的精准调控之下的一波三折,并没有像以往正常年份那样,临近年关,平稳安定或积极冲刺。
  反而,呈现出一种暗流涌动,在市场和大众的价值怀疑之中,默默的酝酿着力量和发生着难以抗拒的变化。
  这就是一个时代巨变的征兆,这就是中国房价和楼市脱胎换骨的重大转变关键时期。
  相信这个结论,不会有什么质疑。
  这篇文章,就将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从曾经中国房地产上半场的时代规律和惯性思维入手,结合当下中国房价和楼市中的一些微妙变化,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结论的讨论和研究。
  后疫情时代,房地产下半场,我们该如何去理性看待中国房价和楼市中的机遇和风险?
  或许看完本文,能够给各位读者朋友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路。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读者通过文字选择作者,作者也在通过文字选择受众。
  如有帮助,欢迎关注,每天看点有深度的房产和楼市,还有财富认知的内容,帮助您更好地认知中国房地产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网络
  1
  2020年,是中国楼市和房价规律的颠覆转折之年。
  中国的楼市,也就是商品房流通交易的市场,其实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玄乎和门道,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楼市和房价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只需要化繁就简,把商品房,单纯的当做商品来看,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商品市场,最核心的两个指标,一个是交易数量(量)情况,一个是价格变化情况(价)。
  能决定量的,说到底就是供需关系,不管是居住使用需求,还是投资保值升值需求,只要有需求的存在,就能决定这个量。
  只要居住使用需求占比高,那就是消费市场;
  如果投资需求占比高,那就是投资市场,当投资市场发展到极强的时候,就成了资本炒作市场,就像深圳,别说刚需,动辄十几万的房价,最多只有刚虚。
  没什么玄乎的,就这么简单。任何商品市场,只有有需求的存在,这样的商品的供应就一直会存在,同样的,在供需关系互相满足互相支持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成交量的存在。
  综合需求越多,成交量就一定会大,放到楼市和商品房这样的环境下,不论一手二手,成交量的背后,就是需求的映射。
  而能决定价格的因素,就很多元很复杂了。
  不用展开说,中国楼市中的房价,每一次上涨,都有对应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中国的楼市和房价来说,最多只有四种变化模式:
  1、价量双升
  这是中国在房地产黄金十年(2006年-2016年)最为普遍的市场规律,但是从2016年年底国家正式提出“房住不炒”以后,这个现象就呈现一种明显的颓势,无论是量也好还是价也好,高速增长的势头降低(注意,总量和价位可能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增长量是明显放缓了)
  图片来源:网络
  2、量价双跌
  注意一下这个顺序,是量在前,价在后,也就是说,城市地区的房价下跌,往往是从成交量下降开始的。
  这是典型资本市场主力出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一个城市出现了房价下跌以前,其实市场的成交热情和市场信心已经开始消退,在对未来预期不好看的情况下,会出现大量抛售的情况,进而导致价格下跌。
  如果一个城市和地区出现明显的房价下跌,那就说明这样的城市投机炒作的比例占据了购房群体的大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温州,还有90年代的海南省。
  单从这个模式在中国房产和楼市中存在还具有参考案例,就说明中国的楼市,肯定是有资本炒作的成分的。
  3、价升量跌:
  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所对应的城市和楼市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稍微有一点商品市场认知的人都应该知道,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房价已经脱离购买力了,或者说已经在经济层面产生了阶层划分。
  财富金字塔,越往上越尖,对应的就是购买力和财产流动性的限制。
  4、价跌量升
  最后这种情况,不好意思,不会出现在中国的楼市之中,因为这是典型的纯粹供需主导的生活日常商品消费市场的特征,就像卫生纸,毛巾,还有肥皂,洗衣液等等的日用品消费市场,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但是中国的楼市是具有投资特征(不可否认,至少是部分特征都是事实存在的)的资本交易市场和正常需求市场混合的环境,所以一旦出现事实上的跌价,就会损伤市场信心,进而不仅资本会逃逸,连带着正常需求都会被抑制。
  所以中国的楼市,房价下跌,对应的一定是成交量断崖式的下跌。没有例外。
  毕竟追涨杀跌是资本和人性的天然属性。在一个下跌的市场中,大宗资产购置没有空间。
  对于中国的房价和楼市来说,经历了黄金十年的持续上涨,早已在民众和资本的认知中,形成了一个有代表性的规律,那就是中国的房子,是安全稳定的成长资产,凭这一点,就能催生无数正常需求以外的群体进场购买,而价值增长,连着涨十年,每逢经济问题出现就涨,每逢货币宽松就涨,都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信仰了。
  所以,中国的房产,美国的股市,还有日本的债券,在世界范围的资本认知中,都是核心资产。
  但是进入2020年,中国房产的价值铁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鞭笞:
  虽然早有征兆,但是中国整个价值趋势正在转向,不再“以房产为主,唯楼市而论”了。
  从宏观上,被打入冷宫,“房住不炒”从口号逐渐变成现实。经济发展规划,只字未提房地产,金融经济政策,三道红线,收紧贷款,利率坚挺,让一众原本见风是雨,沾边就能造势的中介,自媒体和各路砖家两眼抹黑,在这种大环境下,还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那不是水平,是不懂得看形势。
  从中观上,精准调控,打地鼠式的严格管控,大有露头就打的政策态度,前所未见,有抱着侥幸心理的地方,房价上涨难以控制的地方,都被请到京城开会喝茶了,房产发展赚钱是轻松,但是再轻松也没人敢拿头上的乌沙开玩笑吧?
  高层意志和态度,不容置疑,也由不得钻空子。
  到微观上,就更微妙了,2020年堪称中国楼市魔幻之年,分化摩擦,冷热不均,涨跌不一……
  事情还有很多,反正没有一件是利好的,今年很多鼓吹炒房的大V砖家,脸都挺疼的。
  在自媒体领域,就连北上广深一直涨这样的话,今年都没人敢拿出来说事了。
  很多时候,城市一换,天上地下的氛围,毫不夸张。曾经“一线领涨,省会跟随,全面轮动”的规律,完全被打乱,很多城市在疫情后原本指望着趁着龙头城市上涨的势头,还能实现一把“涨价去库存”这样百试不爽的手段,结果价格放开,市场冰冻……
  总之,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酸甜苦辣,以往的楼市规律和房价模式,在2020年,统统的失灵了。
  2020年,中国楼市和房价曾经的规律,正在遭受颠覆和接受改变。
  这一点,从金九银十的平淡,从头部房企的各种乌龙和无底线的甩卖,从各地爆发的交房维权和降价抗议,从烂尾楼项目频发……都能体会得到。
  记住,任何市场,只要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而且购买力能支撑成交量,就会掩盖所有的问题。
  要么价格出现问题,要么购买力出现问题,要么都有问题,那么前期积累的所有的问题,都会集中爆发。
  这是所有市场的铁律,不分消费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网络
  2
  大分化时代背景下,楼市和房价的底层规律
  和曾经“全面普涨”的黄金发展时期不一样,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楼市,呈现出高度分化的一种态势,并且越演越烈,越来越明显,差距是越来越大。
  这种趋势,是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第二个阶段,那就是马太效应阶段,那第一个阶段呢?是“野蛮成长”。
  进入马太效应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决定中国未来房价和楼市的发展走势:
  主要表现为:
  全国分化:北方冷南方热
  房价排行,有几个北方城市?(图片来源:网络)
  十年房价涨幅排行,几个北方城市(图片来源:米匡投资)
  城市分化:内陆冷沿海热
  注意这里的沿海,特指的是东南沿海城市,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深圳广州香港为核心的大湾区珠三角城市区,以厦门泉州为核心的东南台海经济带城市群。
  没有北方什么事,除了大连青岛还能看,其他的都不堪一击,以威海乳山为例。
  图片来源:网络
  楼盘分化:刚需冷豪宅热
  这个分化情况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明显的一个市场信号,那就是中国的“真刚需”,其实是一个越来越少的趋势。
  特别在疫情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豪宅市场,出现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爆红,在一二线尤为突出和明显,让大众不由得感慨“有钱人真多”的时候,忽略了刚需市场的反常冷淡。
  如果不是疫情对大众收入稳定性的冲击和影响,还有改善升级的群体支持,那当下的刚需市场,恐怕会更为凄凉。
  是没有真正的刚需需要买房了吗?不是,而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影响,叠加疫情对现实收入的冲击,让刚需更为注重现金流,不再盲目上车。
  而有钱人,富裕阶层,购置豪宅,是回归生活,还有货币避险的综合需求。
  一切当下,皆有因缘。
  那在这样的大分化时代背景下,楼市和房价的趋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图片来源:网络
  3
  深度思考:房地产下半场,中国的房子还有机会吗?
  考量中国房地产下半场,后疫情时代,是否还有机会,那就要先弄清楚机会类型的不同。
  第一种,是趋势性机会,也就是常说的时代红利。
  第二种,是结构性机会,也就是在政策可控的范围内,优中选优的机会。
  很显然,第一种机会不管从行业阶段,市场发展情况,真实需求满足层面,还有最重要的人口,经济,产业层面来看,已经事实上的结束了。
  北方省会城市,甚至是直辖市天津,人口净流入,庞大人口基数的河南省会郑州市,在2020年的房价表现,就说明了趋势性机会效应在迅速衰退。
  而未来,如果要谈机会机遇,那肯定是结构性的机会。
  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和楼市必然的趋势,也是中国未来房产价值和价格的机遇唯一表现形式和可能。
  而疫情的出现,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只是给这个过程,进行了加速而已。
  这才是本质,就算没有2020年的冲击因素出现,未来中国的房产也会走到这一个阶段,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结构性机会,没有什么复杂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公司企业行业倒闭退出市场,也有很多全新的创业产业和公司进入市场,有的人赚钱,有的人亏钱。
  这就是结构性的意义:在保持总体经济环境稳健上涨的大趋势之下,会继续进行分化和冷热不均。
  也就是说,有价值的房子,依然坚挺,而存在价值泡沫的房子,价格会逐步回归价值。
  但是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稳健”,也就是说,不可能再出现个别城市的房价暴击,也不能因为挤泡沫而导致某些城市的房价市场崩塌。
  那么问题就来了,类似于深圳,北京,上海,东莞,杭州这样的核心房产价值中心城市,未来的房价会有什么机会?
  有一个重要的政策观念,需要进行普及:那就是在高层会议和文件中明确提出和反对的“摊大饼式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和房价规律是密切关联的,因为城市中心的存在,会导致房价出现辐射分布。
  这就会导致房产价值高度中心化,最典型的,就是北京三环,深圳关内,上海内环,广州核心四个中心老城区(行政中心区是越秀区、教育中心区是海珠区、文化中心区是荔湾区、商业中心区是天河区。),在这些地方的房子,价格甚至能超过本地均价的一倍以上!
  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控房价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绝对是政治任务,而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应的房价规律和价值分布,是最难控制的。
  因为中心的房价高居不下,一房难求是事实,形成事实上的价值挤压,卖一套中心价值区的房子,房价就像火箭一样的窜上去了,必须要用更多(根据房价差值,一般1:3-1:6区间)低价位地区的房子来稀释和对冲核心价值区房子对整体房价的拉升。
  格局拉高一点,如果你是政府,你该如何破局?
  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大力发展城市周边区域,提升价值属性,然后用大量低价位的郊区偏远的房产,来控制房价,还能提升区域价值。
  比如说深圳的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在现有的十几万房价背景下,还要疯狂上涨 ,价格攀升,那对于宏观趋势和高层意志态度来说,绝对属于“顶风作案”,“缺乏管理能力”和“没有大局观”,反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调控也只是行政层面的管控,关键是价格控不住,资本可是无孔不入的,抓得太紧还能被钻空子,这种脸面损失,放任何管理层都受不了。
  堵不如疏,那就只能将资本的狂热和价值的均分工作,引导至当下比较偏僻,甚至是落后的区域,进行稀释缓冲,比如光明,大鹏,还有当下的冷门不被看好的区域。
  同样是在深圳买房投资,是选择10万+的核心城区呢,还是选择3万元,甚至是更低的新区和郊区呢?
  未来5-10年的结局一定是不一样的。
  要知道,房价涨10000很容易,收入要涨10000就不容易了,房价涨的再容易,也要受到购买力和经济环境的制约,涨的太早,涨的太快,离触碰红线还有多远?
  对应的就是高房价的机会空间,被无限压缩。
  同样都是深圳,想要在增幅上享受结构性机遇的带动,只能看这么一个核心底层思维:
  反对“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对应的就是均衡发展,多中心发展和价值平均化。
  也就是城市发展平衡,体现在房价上,就是对应的相对平等。
  当然,这个规则适用于未来所有有潜力,房价还有上升空间的城市,或者至少是平稳,稳中见长的城市,都适用。
  而整体房价出现下降的城市,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这样的机会难度太可怕了。
  就像在股市整体大熊市下行的环境下,还能抓得住能上涨的股票,还能赚到钱,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
  至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算在大牛市的环境中,都不一定能赚到钱。
  这不是难为人么?
  图片来源:网络
  4
  策略:不同目的的购房群体,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文章的最后,就针对不同目的的购房群体,在当下面对中国楼市和房价,几个值得关注的重点,进行简要总结:
  1、刚需群体,不要被市场行情所逼迫着进行决策,真的需要,该买就买,追涨杀跌不仅仅是人性弱点,也是市场和行业高度重视的趋势,活在当下,满足需求,很重要。
  2、投资群体,或者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群体,面对时代变化和规律颠覆的关键时刻,最重要的不是盲目跟风和被焦虑情绪支配。
  在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冷静,学习,和理性。
  未来的房产投资,一定会很快地进入一个洗牌淘汰过程,仅凭个人的意志和一厢情愿,是绝对不可能和趋势对抗为敌的。
  投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没有完整的投资逻辑,没有有支持力的价值判断,没有标准化的价格认知体系,被洗牌出局将是常态。
  所以,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一个是谨慎,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李嘉诚的成功,最值得学习的,就是谨慎。
  另外一个,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和价值判断体系,还有趋势认知。
  未来房地产投资,在告别了野蛮成长的时代红利以后,将会越来越难。
  但是时代就是这样的,每个时代都有人失败落魄,每个时代都有人鲜衣怒马意气风发。
  文章内容或许有些理解难度,要表达的观点也比较含蓄,但还是那句话:
  我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你看到了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行字,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那就很好。
  “暗流涌动其实并不可怕,令人恐惧的,是丝毫没有认知和觉悟,用以往的经验和思维惯性,去进行冒险和尝试。”
  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敬畏,缺少对规律变化的警觉,被曾经的表现所迷惑,恐怕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失败者共同的特征吧?(来源:今日头条 熊猫贝贝小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18 06:51 , Processed in 1.5701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