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58|回复: 0

炒房谢幕,小心房子冻结你的财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7 09: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从来不要站在楼市的角度去解读房地产。
  就像不能只站在技术的角度去解读5G行业的未来一样。
  影响房地产发展的从来都不是房地产自身,而是有太多看似不相干的因素。
  炒房这个词也是随着楼市兴起的,并且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炒房天团,比如温州人、东北人。
  只是后来才发现,真正的炒房巨鳄,非上市公司莫属。
  无论如何,炒房即将谢幕。
  不重面子重里子
  目前的全球格局,已经不是前几年的太平盛世了,那时是合作共赢,利益最大化,一切都是为了量的堆积。
  那个时候我们需要GDP的快速飙升,需要大国地位和大国经济实力。
  世界都在宽松,大家都在做生意,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国内与之匹配的印钞机就没有停过。
  于是,我们给房地产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宽松环境,要钱有钱,要地有地,我们终归的目的就是做大我们的经济总量,先让量上去再说。
  所以,那个时候的楼市调控,压根就不叫调控,顶多叫“退烧”,调控的目的是防止开发商过度的放肆,以及民情民意的顾及。
  因为那时的楼市并没有偏离我们的航线,经济高速增长,住房逐步改善,同时拉动了就业,提升了消费,总体而言,那时搞房地产还是利大于弊的。
  量变的驱使最终都会质变
  房地产的红利出尽后,我们发现我们要换个方式发展了。
  我们也必须玩一些高端的行业,2025高端制造这些目标就逐步的提上日程。
  等我们深入的一搞,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问题在哪里?
  就在房地产这里。
  以前我们搞习惯房地产了,发现很多实体行业都多多少少的涉足了房地产。并且房地产的高收益,已经将商人们的胃口惯坏,制造业这点利润,他们压根就看不上。
  房地产对实体行业的虹吸效应太大。
  于是,我们对房地产才有了更为明确的判断,房住不炒,这是底线。
  不能再让房地产对其他行业有影响,同时要求房地产平稳发展,所谓平稳,就是房地产不能再出头。
  我们从面子开始回到里子。
  房地产副作用慢慢消化
  房地产可以调,但不能出事。
  因为房地产留给我们两个难题,没有解决。
  一个是金融安全,
  一个是土地财政。
  这几年房地产发展的过于迅猛了,房地产这个资金池里吸纳了天量的货币资金,开发商的贷款,个人的按揭房款,以及个人的首付款,这几年增加的货币供应,房地产这个资金池要占一多半。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货币发行量增加这么多,而通胀指数并不高,因为钱都去了房地产那了。
  一旦我们对房地产调控过度,出现房价量价齐跌,有两个方面我们是顶不住的。
  一是抛房潮。
  如果大批人开始抛售房产,短时间市场会出现大量的货币资金,通胀就会出现较高的预期。
  二是房子贬值。
  开发商的大量银行贷款,个人按揭贷款,这些抵押资产全部是房产。
  一旦房产资不抵债,承压最大的就是银行,银行左手是开发商,右手是按揭客户,哪一个出现问题,都是巨大的金融问题。
  另一个就是土地财政。
  这个我们就不过多分析了,道理很简单,各级地方对房地产是爱恨交加的,一方面离不开,一方面还要针对性调控。
  这也就造成了,各级地方一直以来对楼市调控的“不积极,不作为”。
  房地产的调整必须小火慢炖,急不得。
  部委不再等地方,直接干预调控
  不太关心房地产的,可能没太注意,前几天住建部和央行的联合会议,有多么的重磅。
  以前楼市调控都是从约谈地方开始,而这一次是绕开地方,直接出手,给各大房企开会。这是有标志性的事件。
  国家已经等不及有些“墨迹”的各级地方了,只好拉着银行亲自出马,给各大房企划定了具体标准和时间节点,到期完不成,就要从融资源头进行“惩罚”,这是要命的。
  现在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原则:稳房价、稳市场、稳预期。
  稳字当头,房价的结果就只能是:上不去,下不来。
  未来楼市调控的重点,更多在于存量房的交易管制,管住存量交易的规则,就掌控了预期。
  存量交易灵活性一定是降低,交易的成本也会增加,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过度交易产生。
  也意味着,你的财富可能会被房子“冻结”。(来源:今日头条  淘房君)
  房产税的推出时间一拖再拖,怕也是从稳预期出发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10 21:23 , Processed in 1.1719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