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12|回复: 0

答小青网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9 20: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感谢小青的质疑,但是有些事情还是要解释一下。
    我1991年元旦进的粮管所,属于“亦工亦农”的身份,因为我父亲去世20天后,他们那一批粮管所的职工才转正.所以我就接了父亲“亦工亦农”的班(现在没有接班一说了)。这是一个台阶,只要有机会,就能成为全民工或集体工。和我同期参加工作的同类型同事,没过几年就转了,转全民工或集体工是个时间问题。1994年我在信阳筹建“粮食希望小学”时,经常可以见到地区粮食局的局长们,1995年还见到省粮食厅的几位领导,当时他们问我有没有个人要求,我知道此时只要提出个人要求,转正什么的,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想既然已经辞职了,单位还给了我一笔钱,再提回粮食系统,好像我做公益是为了重新上班似的,这不像是一个君子所为。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向他们提过任何个人要求。另外当时工资是50元钱,其实不算太少,当时的钱值钱啊,90年代初,工资都不高,况且粮食系统奖金高,单位很红火,关于这一点,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只是后来粮食系统才日薄西山,这是后话,所以那时我的收入也还可以过得去。肖乃宝先生说我被逼无奈,其实也不客观。我当时在单位也算是红人,工作两年,每年都是单位唯一的特等劳模,听说单位领导如果不是考虑我上班时间短,还想推荐我为县劳模呢。单位领导对我很好,想重用我,可能因为我出身农村,比较能干的原因吧。还有可能是因为我能写会画,虽然写画的水平不高,但在小地方,也算是个人才,留在单位,有用。
    我虽然在粮管所上班两年,其实有将近一年时间是借调到牛岗乡政府,但粮管所的工作还要兼顾。当然这得益于当时乡宣传委员李永正先生和副乡长肖乃宝先生对我的举荐和器重,时任书记邹以贵先生对我也很好,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当时在乡政府协助搞社教,很多标语、通知和墙体宣传的东西都是我写的,为乡政府省了一些钱。当时我执意要万里行,单位领导还诚恳挽留过我,邹书记也挽留过我,这事后来还引起了县粮食局局长易献璋先生的关注,他也希望我慎重考虑。但是我当时执意要走,根本听不进任何人劝说。我之所以说这些陈年旧事,不是说我当时没机会转正,混的很差,在单位呆不下去了。其实客观地说我是属于少年得志这一类型的,在上中学时我当过学生会主席,曾两次被评为潢川县三好学生。在当时,一个乡镇学校的学生能有如此高的荣誉,到县城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表彰大会,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牛岗乡政府,我接触最多的是李永正先生和肖乃宝先生,这可能和我们有共同爱好有关吧。李委员的书法写得好,肖乡长的文章写得好,所以那时我们交流很多,李委员常常请我到他家吃饭。可惜李伯已经作古数年,如果他泉下有知,也会为他当年鼓励了一颗年轻的心去追逐梦想而深感欣慰吧。肖乡长时常邀请我到他宿舍聊天,他一有什么文章发表报刊杂志或有好文章写出来,就请我分享,那时的他还没有摄影的喜好。李委员和肖乡长是热心人,他们想把我留在乡政府,也去做了努力。确如肖乃宝先生在帖中所言,那时我们俩在一些循规蹈矩的人眼中是一对另类和精神病。没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在家乡的网络上疯了一把,真是造化弄人啊!所以现在我见到摄影大师肖乃宝先生,还是恭恭敬敬喊他“老领导”。1992年秋天,我去意已决,留不留乡政府对我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故最后还是决然地万里行去了,就像今天的潢川一中17岁学生黄森一样。当时多少人劝我啊,但我满脑子都是外面的世界,不听劝,希望能为希望工程、绿色环保做些事。为表决心,我将改名“叶榄”之事向李、肖两位领导汇报,获得他们的一致认可。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当时团县委的领导们,我去找他们开介绍信,他们很慎重,还专门到牛岗粮管所和乡政府详细调查了我的情况,得到比较好的反馈后,才敢给我开,这是后来我了解到的。因为在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开介绍信是件冒风险的事情啊,如果我在路上出了什么问题,追责下来,他们可是要担责任的,弄不好还会丢饭碗,所以团县委的领导们是冒着政治风险的。在此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当时的团县委宋建辉先生,雷全智女士、张彦飞先生、柳国民先生、魏宏先生,还有英年早逝的张修梅女士,以及后来的谷光亚先生、朱自强先生、夏日先生等团县委的领导和朋友们。好在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不仅没有出事,还做了一些有点意义的事情。当然人生不可假设,我时常想,我如果不去万里行的话,我现在会是什么状态,最可能的也许我会是一位画家或是书法家,当然也可能是其他,比如贪官、烟鬼、赌棍、酒鬼等什么的,或如八卦兄所言,说不定是“叶久生”呢?当然那也要有黄久生先生那样的机遇和运气了。
    至于“墨子绿色与和平奖”,它的意义现在您看不出来,可能在以后自然会显现。这个我现在多说无益。就是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我自娱自乐,请问这又妨碍谁了呢。妨碍了几片树叶的生长,那么我要用高档的纸张的话,还等于变相砍了一棵树了呢!
    至于我以个人名誉设的民间环保奖,奖励刘璨,不仅仅是因为她回收废电池,更多地是鼓励她在学校带动同学们分类回收各种资源,并利用学校播音员的身份,宣传环保;这样生命时刻受到威胁的孩子,还如此关注环保,难道还不值得奖励吗?况我早就告诉刘璨了,废电池不要回收了,没有地方处理,但她认为废电池污染环境,还是回收,我能有什么办法。只有告诉她家人,让她离回收的废电池远一点,或者在远离住家的地方,挖一个坑,弄水泥密封,深埋。我问田桂荣阿姨,这位当年的废电池回收大王就是这样做的。
    给餐桌拍照,只是一种宣传需要。况我拍的餐桌有一部分就是公务接待的,这个不用我多说,您可以再详细看看。我也深知政府公务接待浪费是大头,我不也在努力改善这种状态吗?我但凡见到领导,都大谈餐桌浪费,希望他们改变目前的公务接待模式。减少餐桌浪费,需要官民并举,对二者都要宣传。至于剩菜,那要分什么剩菜了,有些可打有些的确不适合打。况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冰箱,有些是可以保存一两天的。我吃了那么多剩菜,没见我吃出什么病来,而我家连冰箱都没有呢。一个人得不得病,和遗传基因、自身抵抗力、心态等等都有原因。前一段王少林义工团帮助的精神病患者朱国强先生,他时常还到垃圾堆捡东西吃呢,后来医生检查他身体,比正常人还健康,这又如何解释?
     给垃圾拍照,至少是一种监督,比什么都不做好吧。现在没有弄走,您怎么知道过一段不会弄走。行为艺术又如何呢,只要能引起社会关注,领导重视,事情解决,做做行为艺术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广义来说,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行为艺术。
    至于环保殉道一说,那是网友们的说法,我是反对的。我们民间环保界现在提倡“快乐环保”,而非把自己弄得苦巴巴的。我的一些生活方式,对于有些人来说,过于简单,并视之为苦,其实对我来说,一点都不苦。我不吃肉,减少了三高的可能,又少造了很多杀业,还有利于环保。我不喝酒,不再因喝醉出丑,不再让母亲担心。我不抽烟,不危害自身,不危害环境,不让大家吸二手烟。我多徒步,锻炼了身体,减少了尾气排放,难道这是苦吗?如果大家认为这些都是苦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真是该崩溃了。当然我也同意您所说的“20年前的社会,无网络,信息交流不畅,步行宣传环保,可以。但是,现在,网络如此之发达,再搞悲情、苦情的个人殉道,意义不大。”所以我现在也在转型,利用网络宣传环保。但我在此特别申明一下,我从不认为自己搞的是什么“悲情、苦情的个人殉道”,相反,我旅行世界,宣传绿色与和平,见证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感到的是快乐和充实!
    还有实际影响力一说,这个很难评判。特别是环保宣教工作,让人感觉务虚,不实在,但宣教又实在是必须的。没有去日本时,我以为日本环境意识已经很高了,不用再宣教了,可去了一看,日本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还是利用很多机会在向公众进行环保教育,甚至当时的首相还亲力亲为,宣传环保。公共场合有关环保的宣传招贴画还是不少,可见环保宣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这些年来在中国的义务宣讲,碰到的事例太多了。比如我在列车上宣传禁烟,经过我宣传过的车厢没有人再吸烟,这是不是对整个列车乘客的贡献,至少大家少吸入不少二手烟吧。我现在在尽力推动“绿色餐桌”,特别是倡导公务接待节约简单,如果以后有点效果的话,是不是对环境的贡献。环保范围很大,不仅仅是说在您的努力下去关停了一个污染的工厂才是贡献,也不是说在您的努力下,清理了一个垃圾堆才是贡献。我承认和廖晓义、霍岱珊、马军等很多民间环保人士比起来,我还差距太远,但各人能力不一样,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于他们,我只能见贤思齐了。
    “环保大使”怎敢自封,这也是记者朋友们的抬爱了,甚至有多家国外的媒体称我为“中国民间环保大使”,真是惭愧和受宠若惊。我常常心下自忖,你叶榄何德何能享有如此之称谓啊。所以也暗暗下定决心,力争多做一点事,不辜负大家的殷切希望。至于“企业策划”一说,确有此事,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聘我作为他们的环境文化推广大使,我是一位佛教徒,为佛教圣地担当环境大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也在去年担任过过2011西安世园会绿色公益形象大使,并以这个身份开展了系列活动;今年世界徒步协会也确聘我做为世界徒步运动推广大使,这些都是公益活动,没有一分钱工资和报酬,属于友情参与一类。至于“房地产剪彩”一说,也确有其事,不过不是去剪彩,而是请我现场写一幅字,也是友情客串一下。朋友说要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地产,我作为环保志愿者去捧一下场,难道有何不妥吗?
     不知不觉,又写多了,以上所答,不知君满意否?


小青网友质疑原文——
引用:原文由 小青 发表于 2012-7-10 10:55:14 :
引用:原文由 八卦人间事 发表于 2012-7-10 9:33:35 :
看来点美女是被某人强词夺理的大话所迷惑。

        理论上讲,作为“环保大使”,所到之处,无论是全国各地还是回到家乡,都应该给当地环保事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以很大的促进与推动。只要与环保相关的事情,都应该和“环保大使”有关。
        但事实上,在现行体制下“环保”被视为所谓“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只不过是写在纸上喊在嘴上落实在钞票上的不堪一沓钞票砸过来就甘心被“逼良为娼”婊子而已。
        八卦这么说,指不定又会有捍卫其“马列主义”者跑来上纲上线的打棍子扣帽子。
        但是,事实有目共睹,现实就是如此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残酷。

        请仔细想想亲们,作为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徒有虚名的所谓“环保大使”,他想和这也有关那也有关,可是,他能真正“有关”的了么?
        叶榄,周旋于如此恶劣的环保大环境之中,为自己的“绿色之梦”做着虽无望却不懈的努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难道不让人在感到无限的悲怆中而肃然起敬吗?!

        有可能,甚至几乎可以肯定,叶榄,终其一生,也不能使中国及其家乡日趋恶化的环境有个实质性的改变。但八卦认为,他是在用其一生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为自己的“绿色之梦”为“环保”殉道。
        虽然,我等俗人自己做不到也不做认为不值得。但,只要他自己觉得困苦并快乐着!他自己觉得值得就行了。
        想象如果有一天,环保成为所有人真正的共识,通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碧水蓝天的“绿色梦想”成为现实(虽
然我们可能等不到看不到这一天,但八卦坚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难道你能说这与一代代“叶榄”们的努力无关吗?

        请亲们多给些理解与支持吧!
        不是说批评建议不可以有。但是,无端的指责甚至是恶意的奚落与嘲讽,还有无限上纲上线的扣帽子,对于一个在如此恶劣的环保大环境之中不懈追求自己的“绿色之梦”的民间环保者都是不公平的。
每个能独立思考的成年人,对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对某人或者某事的评价,整个社会趋同一致,那才是最可怕的,比如现在的朝鲜。我觉得七点,也只是说出来我们的真实想法,也没对谁上纲上线,反而扣帽子的是八卦老哥等,好像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不允许我们来质疑一些务虚的环保,甚至一出现我们的质疑声,就会盖之以“不公平”的帽子。

人性决定了谁都不是圣人,以前看过叶榄自写材料中提及,大概如此内容“毅然辞去公职,为了环保梦,甚至改名”,这几日看了肖老师的帖子,才晓得,原来,这个决心的背后是40元的月工资,甚至那个公职也是不在编的,且无入编之可能。我以小人之心想之,如果当时叶榄在县财政局上班,会不会也会有这个“毅然”呢?

再者,叶榄最近的“墨子奖”,有神马实际意义?影响了谁?除了在叶子上念几个名单,破坏了几片叶子的正常生长?

还有民间奖项,候选人三个,选了三个,其中一个孩子,入选主要理由是捡废电池,想问下,捡废电池是值得提倡的,问题是,废电池交给谁?有企业能妥善保管和回收吗?如果电池的下家都不确定,恩这不是害孩子吗?

给饭桌拍照,都不说了,最大的浪费,根本不在民间!州官放的火的威力,远大于民点个灯。剩饭,确实不利于身体健康,节约要节约的是地方,不能拿节约的剩饭钱,去医院买药吃,那才是最大的浪费!

给垃圾堆拍照?清理走了吗?是否形成一种制度?如果没有,这不就是一种拍垃圾照的行为艺术?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一个人,不管他的个人努力有多大,有多悲情的殉道,关键还是在看行为的结果对环保造成的实际影响力。20年前的社会,无网络,信息交流不畅,步行宣传环保,可以。但是,现在,网络如此之发达,再搞悲情、苦情的个人殉道,意义不大。

作为一个“环保大使”,不管是自封的,还是民间封号,是必须要与“环保”有关的,否则难道与“企业策划”有关?与房地产“开业剪彩”有关?


一,发现叶榄
         肖乃宝
   大约在1992年的早春,春寒还着困扰人们,那时候我在牛岗乡政府工作[现在已经合并到魏岗乡],下乡检查工作的宣传委员说发现了一个人才,,在凤淮粮管所的晒场上,一个穿着单薄衣服的小青年练习毛笔字,功夫非同一般,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再加上当时牛岗乡的宣传任务重,就积极建议给他暂时借到乡政府帮助我工作,写材料,建示范田等等,他工作积极、认真、能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仅仅举一个例子,他练习指书、筷子书,学什么像什么,一买就是一令纸,通常是我一觉醒来他还在办公室写字,我就催他休息,因为第二天还要工作。

二,叶榄的出行
   打个不太合适的比如,
叶榄的出行有一些逼上梁山的味道,当时他的工资不到40元,连吃饭都不够,乡政府这边没有编制进不来,粮管所那边没有政策工资增加不成,他就下决心出去闯一闯,我就鼓励他,帮助他办理相关手续,这时候乡政府也有看不惯说三道四的,说一个大神经病领着一个小神经病,1993年元旦节他顺利出发,主题是宣传希望工程,县主要领导亲自为他送行。当时也是县里一个新闻。


三,叶榄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010年夏天我到豫北创作,先期到达的同行问我来自哪里?我回答潢川县的,他问
叶榄你认识吗?我说曾经是同事,他说叶榄到过他所在的市,他安排相关单位配合叶榄的一些活动。
    自从我和叶榄离开以后,时断时续的有所接触,感觉他的奉献精神、他的纯真仍然没有改变,在现在这个社会非常难得,当他获得的荣誉时候我为他感到高兴,曾经在牛岗乡政府工作的同事提起他都是赞赏有加。

四,希望
    大家在网上对叶榄的评价,我看还都是出于好意和关心的,是善意的,因为叶榄毕竟是环保的一张名片,这么多年他确实非常不容易,大家也说了,希望叶榄成个家。希望网友们对叶榄弟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因为他毕竟也是一个普通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5 23:45 , Processed in 1.4063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