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关注张艺谋,王大麻子最早在网络发帖时,就是批判张艺谋的电影《英雄》(老谋子以《英雄》赞颂专制之秦始皇,从而以电影作进身(净身)之礼,卖身投靠秦式强人之后,终于获得主旋律电影艺术家头牌之地位的奖赏)。此后,麻子一直不进电影院看张艺谋电影。但上月中旬的《金陵十三钗》全国首映日,麻哥难道得牵手麻婆,在江汉影都安排的两排共十三名旗袍古典美女夹道欢迎下进入剧场观赏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首场。
观看《金陵十三钗》令麻哥十分感慨。令我感慨的不是《金陵十三钗》所传达出来的导演的思想或电影的故事情节,而是其他:一是麻哥老了,在买电影票时,江汉影都的那个男电影售票员,竟然就直接给了我老年优惠票(一般票价是五十元,老年票票价折半)以前看电影都是买全价票,而麻婆则要凭身份证才能得到老年票。二是感慨《金陵十三钗》所反映的外族侵略者对(中国)南京民众的血腥屠杀和对中国妇女的疯狂奸杀虐待,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与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而流泪: 中华民族或作为其主体的汉民族多灾多难。中华文明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在历史上从来都是游猎民族的免费野餐,受到野蛮的游猎民族的掳掠、屠杀或统治:古埃及是如此,两河文明是如此,古印度文明也是如此。古中华文明有幸独存至今,这并不是一种光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大大低于中华文明从而被汉文明同化、不断融入汉民族的结果。当然,更不幸的是,本民族内部的杀戮,本民族统治者对同胞的残暴往往比外族侵略者更甚。古代如此,近代(当代)似乎也如此。 看完《金陵十三钗》回来后,就想写个评论发在博客中。显然我不会从主旋律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角度写评论,即使麻子很爱国。当一些人将《金陵十三钗》调侃为处女膜保卫战时,麻子想到的是张艺谋《金陵十三钗》所体现出来的非主旋律的,自由主义的政治正确:卖淫或性交易应合法,妓女或性工作者的道德觉悟、为国家民族的牺牲精神并不比一般人低且在平均道德水平上。更不用说,妓女比当今二奶的道德水平要高得多。张艺谋《金陵十三钗》无疑的或本意之外,实际上的是在为妓女平反,为性工作者和性交易去罪化去道德化。在这个(现实的)意义上,《金陵十三钗》与莫泊桑的羊脂球相比美,比老舍的月牙儿更有现实的政治正确性。 在中国历史的一些紧要关头,中华社会中的一些妓女不仅比普通人,甚至比精英更有气节更有牺牲精神。明清易代之际的明代官僚文人与妓女对比是如此,八国联军之时是妓女赛金花站出来用其美艳的肉体保护了北京,辛亥革命后的反袁革命是妓女小桃红保护或掩护了护国英雄蔡东坡,而南京大屠杀,在几十万军队放下武器伸头受屠时,又是妓女保护了民族的贞节和民族的处女膜。这一切都表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再次证明,性工作者的道德水平远比常人的要高,我们应道德上为妓女平反,应平等的称她们为性工作者。 以上是看完《金陵十三钗》后头几天的类似于无意识的想法,韩寒“谈革命”出来后,麻子则有了从文化角度解读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想法: 一、文化有野蛮(落后,腐朽)与文明、先进之分。国与国之间,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在不同文明间的战争往往更残酷。所谓非我族类(不同文化者)其心必异。很明显,在二战中,脱亚入欧的日本对待“野蛮的”中国人与“文明的”欧洲人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在战争中对同是敌对的西方人日本人遵循的是西方的文明战争规则,而对中国人采取的则是野蛮时代的征服规则,包括残酷杀戮投降的中国人和强奸中国妇女、掠夺中国处女膜。清清易代时期,满清征服者也是用残酷杀戮和强奸来征服汉族反抗意志。当然,更不幸更可悲的是,野蛮文明本身的统治者对待其同胞,往往比外族侵略者更残暴,更野蛮。这一点,在中国上世纪内战中对立双方的野蛮杀戮,内战后胜利一方对待民众的残暴统治可以证明。在上世纪和平时期死亡的人物,远超八年抗战中的死亡人数。中国文化总是处于野蛮的非文明状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磨难,怎不令人落泪神伤? 【金陵十三钗原结局】1946年8月南京审判会上,玉墨指证日军强奸,书娟从嗓音辨认出她,天生丽质的玉墨已被毁容。她是唯一幸存者,也是她证实日军如何分享她和另外12个"女学生"。其中一个用牛排刀反抗但未遂,当场被害。11个女人在日军享用后被发送到慰安所,相继逃亡时被击毙、染病、自杀。 二、文化是变化的,有的在进步,有的在退步。拒绝先进文明价值的中国文化明显有退步迹象。在我们的在古代(民间)文学中,妓女或烟花女子还被作为正常人对待,提倡道德治国的儒棍们,也离不开妓女提供的性服务。在民间文学中,甚至对妓女有所歌颂,比如杜十娘,花魁之类。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2011年,有关部门公然将卖淫女(性工作者)贬为失足妇女,将一部分同胞被打入道德另册,使其难以救赎。感谢张艺谋,通过电影借体现爱国主旋律的《金陵十三钗》,以秦淮烟花十三钗为保卫中国贞操和民族处女膜作出的牺牲精神,间接的为失足女在道德上平反,以图拯救在不断堕落中的中国文化精神。虽然这可能不是张艺谋的本意,但有识者应大力宣扬之。 三、爱情是西方文学的永恒主题,性,交是张艺谋电影或中国文学的主题,处女情绪结文化学意义上的民族情结。张艺谋电影的性主题给人印象特别鲜明,这也许是看者本身对性十分敏感或热衷的原因。显示生命原因野性活力的《红高粱》,显示富裕精英阶层的腐朽性性消费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显示生命价值唯性为大的《秋菊打官司》,显示道德革命与性需求张力的文革电影《芙蓉镇》等。张艺谋有明显的处女情结,网友“彭禹自己”这样解读《金陵十三钗》“影片分三部分:第一场国军保卫处女膜,第二场一个流氓突发英雄主义保卫处女膜,第三部分一群妓女保卫处女膜。影片揭示了到底谁的处女膜更重要的严肃问题”。 针对有网友称《金陵十三钗》为处女膜保卫战,网友醉鱼则把张艺谋一系列电影改名为:“《从处女到奶奶》,《从处女到妈妈》,《从处女到姨太太》,《从处女到乱伦》,《失明处女》,《穿越处女》,《史上最纯净处女》。当然,我最喜欢《非处女引发的恋爱多米诺》”。麻子所看张艺谋电影有限,还真不知道这些电影的原来片名是神马?但愿有好心网友能给出答案。 四、张艺谋为什么要让秦淮的十三钗去代替十三个处女学生去遭受日本人的淫暴?《金陵十三钗》提倡的这种牺牲为什么能在捍卫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的电影文化审查官那里获得通过?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生命等级价值观,即在中国文化中人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的个体生命其价值也是有等级差异的。具体来说,卖淫女下贱其生命价值就低贱,作为处女的和新鲜人的女学生,其生命价值就高得多得多。因此,秦淮十三值为保卫女学生处女膜而牺牲,在价值是上值得的,划算的。 一百五十年来,极力反对西方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政治精英,竟然接受了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令一些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很好理解,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人平等,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等级(特权),也即政治贵族、文化精英与平民,平民与奸商,在生命价值上是有等级的。不同阶层中人的生命价值级差,恰好暗和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理论,而马克思本身也是主张体力劳动者阶级在道德上高于企业家(或资本家阶级),也高于靠体力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养活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的。 在等级社会,人也被价值化,并有生命价值的等级差别。处女与失足女的生命价值级差在于:处女膜的价值远高于失足女整个性器的价值。女人的价值差异在于性器新鲜程度。所以,重庆原宣*部长张某,要玩大学生情人。其他地方官员,更要玩中学生,甚至冒着强奸幼女罪的风险玩弄初中生。好在高院体贴国情与官情,将官员强奸幼女的罪行改为嫖宿幼女罪。 五、中国人的精神一直在堕落,不仅60年多前人们还能正确对待性工作者或有文学作品歌颂烟花女子,如今就被打入另册成为失足妇女,而且官员和精英,乃至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为钱放弃了公平、正义和伦理道德准则,为了钱可以放弃一切道德贞操,中国人大多妓女化了。给钱就干,给钱就什么事都办得成,不给钱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中国社会正普遍流行着“妓女意识”。金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万能通行证,这是社会陷入迷惘和混乱的一个主要标志。“妓女意识”对社会风气的危害要比妓女本身更为深重也更为负面。金陵十三钗在国难当头勇于牺牲而实现了自我救赎,那么精神上妓女化的中国人能自我救赎吗? 六、没有文化启蒙或价值观念的进步,革命就不会发生,革命也不会带来进步。中国文化还处于口腔期和肛门期,中国文化就是食色文化。中国人永远理解不了美国和西方人在世界上的一些行为,总是认为美国人打阿富汗是为了石油,打韩国是为了泡菜。我们可以想象,金陵十三钗所拯救的那些保存完好的十三个处女膜,很有可能被在革命战争中和革命胜利后成为新权贵的美餐。没有文化启蒙的泥腿子闹革命的目的就是获得高级漂亮的处女膜,陕北圣地的队伍中流传胜利后“吃白面馍,娶学生娃”。当年,《东方红》民歌原词就有句“打下什么城,一人一个大学生”(大意如此)。革命成功后,革命队伍的官员们大多摒弃了糟糠之妻而重新娶了大学生美女。如今,中国男人勤劳致富后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包二奶(消费更多处女膜),想快速富裕的美女首选的也是出售新鲜处女膜或新鲜性器当二奶,体制内公务员也利用生殖器以获得升职机会。 落后就要挨打,这里的落后应该指的是文化(价值观)的落后。对于抗日战争,对于百年革命,至今仍然没有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反思。许多抗战题材电影纯粹是虚假的造作对民族精神的拔高,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意淫,对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进步毫无意义。《金陵十三钗》作为大片的隆重表明:现代中国文化仍然是野蛮的和落后的。《金陵十三钗》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在文明世界仍然不会得到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