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片被围墙围起来的土地卖给了一个姓刁老板。 信阳天虹置业有限公司的杨经理告诉记者,因怕人举报,他们就用标语盖住了宣传开发的广告牌。 一村民说,这块地不知道卖给了谁,不让村民耕种,地里已经长满了杂草。
近日,记者在河南信阳采访时发现,该市平桥区陆庙村还有一个听起来怪怪的叫起来很长的名字——信阳市平桥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核心区。据说,有了这样一个听起来“妙不可言”名字,就给官员卖地、老板买地找到了借口。“现在陆庙村的地已经卖的差不多了!”一杨姓老板对记者说。
据了解,陆庙村位于平桥区洋河乡南部,全村人口2627亩,耕地面积3200亩。从行政区划上来讲陆庙村本属于信阳市平桥区洋河乡政府管辖。平桥区政府在这里成立了“信阳市平桥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核心区”(简称:核心区)后,陆庙村也就归属于核心区管辖,核心区属正科级单位与洋河乡政府同级。在这种情况下,陆庙村民委员会的名称也就改为“信阳市平桥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核心区村民委员会”。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在该村挂职名誉“村长”。
当地一村民告诉记者,有了“核心区”和市委书记挂职名誉“村长”这两张王牌,卖地似乎就可以绕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十分的珍惜土地”,但在陆庙村党支部书记朱明娥眼里卖地似乎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惟一途经。
针对有村民指责地价过低,陆庙村党支部书记朱明娥辩解说,陆庙村卖地给农民的补偿一直是比较高的。朱明娥告诉记者,2003年以前,村里卖地后给农民的土地款是参照叶信(安微叶集到信阳)高速公路的地价标准;2005年以前,村里卖地后给农民土地补偿款是参照京珠高速公路的地价标准;现在她们卖地后给农民的土地补偿款是参照石武高速铁路的地价标准。具体价格为,白地(已收割还未播种的耕地),每亩2.3万元;地,每亩2.2万元;山地,每亩2万元。
朱明娥说,种地不挣钱,所以农民都不愿意种田,99%的农民都同意卖地。前不久村里又卖了100多亩给一个姓张的开发商。
朱明娥强调,她们给农民的地价还是高的,在信阳有的地方给农民的地价每亩才1.6万元,还有每亩8000元的。
朱明娥同时特别强调,村里从来没有私自卖过地,都是上级领导打召呼她才卖地,领导批哪块地她们卖哪块地,领导批给谁她卖给谁,卖地钱也都给了“核心区”。
陆庙村福庙自然村一村民告记者,他们全村共180多口人,土地300亩左右,目前几乎已经全部卖完。
由于地价便宜,引来各路老板、开发商蜂拥而至,买地圈地。信阳天虹置业有限公司杨经理在和记者私下谈话时说,现在陆庙村的地已基本卖完了,他们只是赶了趟未班车。杨说,其实很多老板买了地并不急于开发,比如在他旁边买了100多亩地老刁,拉一到围墙就不管了。
杨说,其实他也不想急着开发,他从南方聘请的策划公司告诉他,再等三年光地价上涨就会让他挣个盆满钵满,根本不需要像现在这样辛苦。但市里非要催着他盖宾馆盖超市盖银行,他也没办法。
杨明告诉记者,表面上看政府招商引资条件很优惠,实际上政府是把本应向国家缴纳的哪么土地款部分钱给优惠了,这导致买了地老板长期办不下来土地证,因此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卖地时农民的补偿款仅几万元。但杨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仅他上缴给当地政府地钱每亩就达20万元,最终他付出的地价款每亩不会低于30万元。
由此看来农民卖地所获得的收入,仅有老板上交地款的十分之一,真正获益的是政府官员和老板。
杨经理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等陆庙村的土地卖完后,政府就会把陆庙村和其他两个村合起来,成立一个什么高新技术开发区,然后再把核心区挪到其他地方继续开发。(吴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