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校园,草木葱茏间蝉鸣如织,总有一抹温润的身影穿梭其间。她以柔怀拥簇童心,以慧心编织教育的经纬,以恒心守望花开的时节。她便是三小的张钰老师,那位让学子眷恋、家长信赖的班主任,在方寸校园里写就了一部关于爱的教育诗篇。 

FEB 29
张钰老师 和你在一起 爱就是
PART.01 

书香润心:为灵魂点亮星灯

初见张老师,便觉她眉宇间流转着书卷气。那是一种被墨香浸润的温润,谈吐间既有诗词的清隽,又含哲思的深邃。她的书房堪称“小型图书馆”,从线装古籍到现代教育论著,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夹着泛黄的批注,字里行间藏着她对知识的虔诚。“阅读是给心灵筑巢”,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文字,她把教室的角落打造成“书香驿站”:讲台下整齐码放着绘本与名著,墙面上贴着孩子们手绘的读书海报。课间时分,她总爱搬张小板凳坐在孩子们中间,时而讲《小王子》里的玫瑰与星空,时而聊《史记》中的英雄与时代,声音像山涧清泉般叮咚作响。在她的引领下,班级里“手不释卷”成了常态——有孩子在作业本里夹着自己写的小说,有孩子把古诗改编成童谣。书香,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漫过了孩子们的心田。
PART.02 

课堂焕彩:让知识跳起舞来 

张老师的语文课,从不是刻板的照本宣科。她像位魔法师,总能让汉字在黑板上“活”过来:讲《秋天的雨》时,她带孩子们捡来银杏叶、枫叶做成书签,边触摸边感受“一把钥匙打开秋天”的诗意;分析《七律·长征》时,她播放红军过草地的纪录片片段,配上激昂的配乐,让孩子们在历史回响中读懂“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
她独创的“课前探秘”环节,总能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讲《赵州桥》前,她让孩子们提前画一画见过的桥梁,对比古桥与现代桥的不同;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她带着大家用彩泥捏出珊瑚、海参,在动手创作中想象“五光十色的海水”里藏着的秘密。课堂上,她时而化身“导游”带学生“游览”课文中的风景,时而变成“编剧”让大家分角色演绎故事。孩子们说:“上张老师的课,就像在故事里探险,下课铃响了总觉得意犹未尽。”

PART.03 

爱若暖阳:做童心的守护者


作为班主任,张老师的爱藏在无数个细微瞬间里。初春乍暖还寒,她会督促孩子们喝热水;深秋落叶纷飞,她提醒孩子们加件外套;看到有孩子鞋带松了,她会蹲下身细细系好。那些寻常的叮嘱,像春日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房。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对学生那份刻入骨髓的牵挂。生二宝那天,她忍着宫缩的剧痛,坚持上完上午的语文课。讲台上,她的额角渗着汗珠,声音却依旧温和;课间,她还在批改作业;放学时,她还坚持送完路队。后来有学生问她:“老师,您当时不疼吗?”她笑着说:“一想到你们等着上课,好像就没那么疼了。” 


PART.04 

家校同心:架起信任的桥梁
在家长眼中,张老师是最贴心的“教育伙伴”。她的班级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校园小镜头”:孩子们认真读书的侧影、运动会上奔跑的身影、手工课上的成果展示……这些细碎的影像,让家长们仿佛能触摸到孩子在校的时光。
开家长会时,她从不说“某某同学又犯错了”,而是讲“某某今天主动帮同学整理书桌,特别暖心”。她会准备厚厚的“成长档案”,里面是每个孩子的画作、奖状、甚至是改过的错题本,让家长清晰看到孩子的进步。有位妈妈说:“每次和张老师聊天,都觉得她比我还懂孩子。把孩子交给她,我们一百个放心。”


PART.05 

步履不停:做教育路上的追光者
张老师有个坚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写“教育札记”。那些朴实的文字里,藏着她对教育最纯粹的热爱。她说:“教育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看到他们眼睛里闪烁的光,就是我前行的力量。


点 击 展 开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愿做那个静待花开的人。”张钰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她像一株玉兰,于三尺讲台默默绽放,用芬芳浸润童心;又似一盏明灯,在教育的长夜里始终亮着,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她仍在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育人篇章,温柔而坚定。 


图 文 | 校本教研室 编 辑 | 王 红 责 编 | 王黎明 终 审 | 郝永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