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夯实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引导教师走上专业化的成长之路,丰富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信阳市春华学校开展了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
语文组
张紫琰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荷叶圆圆》。《荷叶圆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洋溢着童真童趣。张老师这节课对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苏晓涵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一课,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苏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代讲,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师范读、自由读、男女声赛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同时,学生也在读书中,掌握了本课知识。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许馨丹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一课,整节课紧扣读、思、练三字进行教学设计,尽最大可能追求语文教学的时效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充分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朗读过程中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再现文本。边读边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语气、神态、心理,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加深对文章的体会感悟。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学有所获。
王晓欣老师所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整节课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过渡自然,王老师课堂语言精炼,以“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狭小的”为主线问题,通过对比感悟小船“小”和过孔隙的“感受”(身体部位紧贴船体)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并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美景相结合,教会学生描写重点景物的方法,学生的课堂习惯很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孙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行。综合运用了多种素材,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紧扣文中描写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以读促悟,走进人物内心,读懂毛泽东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体会角度多元化。在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学生在练笔中语言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达到思想育人的功能,做到“文道统一”。
夏志富老师所执教的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是李星华缅怀她的父亲李大钊写下的回忆录,属于革命年代的文章。学生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历史背景不了解,阅读起来不好理解。夏老师关注本单元语文要素,让孩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夏老师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通过学习和拓展,孩子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并受到革命文化教育。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巧妙,课堂氛围活跃,授课教师精心准备,能循循善诱,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组
杨娟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整节课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先带领学生找出彩旗规律,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规律,然后通过学习单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并说出规律,最后彻底放手让学生既快又准的找出规律。杨老师还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闯关”、“动作律动”等活动,使学生不仅会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而且会创造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李一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推理》一课,李老师通过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利用排除法先初步感知两种情况的推理,再到探究三种情况的推理,层层递进。李老师还根据二年级的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层次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闯关”、“猜颜色”等有趣的小游戏。课堂上,李老师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和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姜瑞老师授课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转化思想,用旧知解决新知地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姜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老师的主导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鸡兔同笼》问题是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内容。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霍燕老师以《孙子算经》中的古题导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出示例题前让学生经历猜测和验证,体会“化繁为简”的思想。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法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杨林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中以视频导入,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抽象出长方体,引入课题。然后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探究面、棱、顶点的具体特点,最后通过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既是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特征的巩固,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整堂课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互动。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长方体表象,掌握长方体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罗春雪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由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导入,新颖有趣。整堂课设计合理,内容扎实。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探究了比例的意义,以及写比例的方法。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精神。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英语组
朱玉梅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5 Do you like pears?》A部分Let‘s learn 单词课。一首轻松欢快的歌曲《Finger family》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fruit。在单词呈现上,朱老师选取了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出示实物、图片、词卡、魔术盒、谜语等,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在单词操练方面,练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read one by one “,“read two by two”,“touch and say”,“magic hands “、“high&low voice”;多样化的练习既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所学单词,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输出创编对话环节,朱老师创设了开水果派对的情景,并准备了许多水果。让学生用眼前的水果来练习本课的主要句型“Do you like…?”,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进行问答再互赠水果。学生们既操练了句型,又获得了喜爱的水果,个个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何也老师展示了一节四年级《Unit 3 Weather C storytime》公开课。何老师呈现了风趣、活跃的课堂教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图片、形体语言创设了真实的情景;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和灵活应用语言,为学生设计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巩固知识。
思政组
华灿梅老师执教的《可爱的动物》这一课,老师教态大方,教学用语规范。以教学资源为范例,以课外资源为补充,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展示、分享、讨论,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动物的亲近感、好奇心,突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真正做到把孩子做为课堂的主体。
李方方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科学《多种多样的动物》,首先通过对小狗的观察,从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毛色入手,再拓展到动物形态特征的其他方面,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遗传变异现象对狗的毛色、花纹的不同做出合理推测,深化对遗传与变异的理解。再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将学生的视野由一种动物拓展到更多的动物,由动物的形态特征拓展到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从生活环境、繁殖方式、形态特征等方面感知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艺体组
阚彬彬老师执教三年级美术《动物的花衣裳》一课,课堂上,阚老师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观察、感受动物斑纹的自然之美,了解并分析不同动物斑纹的造型元素———点、线、面、肌理等;学会表现动物“花衣裳”的美术造型;在学习中,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王瑞老师执教体育课《立棒式迎面接力》,运用师生示范,生生示范等方法讲授传接棒的技术动作,要求学生在掌握动作方法的同时,还要求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既发展了学生的速度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密切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操场上回荡着学生们嘹亮的口号声和欢快声。本节课真正地让学生们既释放了体力又收获了快乐!
高怡涵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音乐《种太阳》,《种太阳》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广大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高老师采用直接抛出问题的方式设计歌曲的导入环节,学生主动的去熟悉旋律,熟悉歌词。接下来的歌曲教学过程中,高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歌曲《种太阳》分成两个部分来学习。同时对各个部分的歌曲都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寻找相同乐句进行自学的,有和老师轮唱的,有跟琴练唱的,有同学之间相互教唱的。学生学习歌曲情绪很高,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在解决部分难点的时候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一次活动,一次蜕变,一次成长,一次精进,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思想有声,行动留痕,在时光里赶路,在研讨里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