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9|回复: 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宅兹中国”文物大展“大火”的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7 10: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11月10日下午,送走最后一批恋恋不舍的观众,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正式落下帷幕。

  这场由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文博机构倾力支持的文物特展,从今年7月30日开始展出至结束,一直持续火爆。上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个月来进馆观众突破了23万人次,大部分是为“宅兹中国”这场大展而来。
  据悉,展览最后一天,人气依然很旺:有第25次来观展的“铁杆粉丝”,有请假“赶末班车”的文物爱好者,还有不少“二刷三刷”的普通观众……
  “为满足更多观众的看展需求,不仅展览期间增加夜场,最后我们又决定将展期截止日期从10月23日延长至11月10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个展览,“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缘何引发大众观展热潮?
  在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看来,“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展示了中国之源、中国之中、中国之本,回答了“何以中国”的首要命题。
  此次展览共展出314件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67件(组)。这些文物集中展示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参展文物中,不乏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妇好鸮尊、跽坐人形玉佩、金腰带饰等“明星”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夏商周时期先民的智慧,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面貌。
  在展厅夏朝部分,通过展出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及遗址平面地图、宫殿沙盘模型等,清晰地勾勒出古代先民生活劳作的生动画卷。其中,“网红”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历经36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上面镶嵌的绿松石仍旧严丝合缝,给观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打卡”。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此次展览展出了难得一见的一整件刻辞卜甲,展柜前常常挤满好奇的观众,不少人感慨:“人生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教科书里才能看到的甲骨文。”
  从展览的开篇,到徐徐打开的“夏”“商”“周”展区,鼎是最多见的器物之一。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网格纹鼎、郑州杜岭街青铜器窖藏坑出土的兽面纹方鼎、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鼎、春秋中期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簋……从炊器到礼器,从陶器到铜器,鼎见证了夏商周时期登峰造极的青铜文明与辉煌灿烂的礼制文化。
  “宅兹中国”文物特展的一大亮点是,让夏商周文物“活”在当下。上海博物馆在展陈上做了不少通俗有趣的说明。比如,在“九鼎八簋”区,特别展示了一张食物分装示意图,肉类入鼎,谷粟入簋,不仅直观还原了青铜器的使用方式,同时让周天子祭祀礼一目了然。
  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特展视频、特展细读以及特展讲座,从遗址、文字、器物等角度,为观众提供观看展览的多方位视角,让观众更好地体悟文明起源、中国来历,感受河南之于中华文明的特殊性。
  田凯表示,“宅兹中国”文物特展让更多的观众体味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的文化情感,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文化特质。目前,河南正在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在国际大都市上海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对于扩大河南文化与文物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一次绝佳的选择。[size=0.882em](来源:河南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5 17:54 , Processed in 1.3554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