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1|回复: 0

六大茶类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7 14: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白酒,可能是中国最当之无愧的第一饮料,不管爱喝的、不爱喝的,人们总是能对“清香、浓香、酱香”等一些白酒的类型,说出个一二三来。不过似乎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描述出,中国各色茶叶的类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影响世界茶叶的分类是如何来的和划分的吧!

中国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茶类。茶叶是由于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茶后,按照冲泡出的茶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命名。

但是根据茶汤颜色来判别茶类,有时也并不靠谱,因为还有很多茶类的氧化程度和发酵程度不同。
茶叶的种类虽多,但基本上都是从远古时期的一片叶子,逐渐发展而来的。
从古时期的采摘下来直接食用,发展到晒干进行长期存储。其中蒸青绿茶,是世界上最早被发明创造出的茶叶。而它的加工工艺,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详细记载。
从唐到宋,茶叶的类型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主流的茶叶类型依然是蒸青绿茶。真正的茶叶大变革,还要等到明代。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是从平民乞丐成长起来的,更懂得贫民生活的不易。当时生产团饼茶的艰难,也深深印在他的脑子中。在坐稳天下后,直接下令罢团兴散。他的本意是为茶农减轻劳动力,却意外的按下茶叶发展的加速按钮。

之前为了做成团饼状,大家都多采用蒸汽杀青。现在不需要压饼了,能不能像炒菜一样,在锅里炒一下呢?

于是炒青绿茶诞生了,后续还相继出现了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绿茶制作工艺的事础。
做绿茶的技术虽然进步了,但是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如果制茶师傅技术不行,采茶又太多了,炒好出锅的茶叶实在没地方摊放,只好堆成一堆,不能及时干燥,茶叶肯定不可避免的发黄了。这些变黄的茶叶泡出来的颜色也是黄的,不过喝起来还挺好喝!这就是麦芒掉进针眼里,巧了!那么干脆直接命名叫做黄茶了。黄茶的诞生其实是绿茶制作工艺掌握不当演变而来。

而黑茶的出现则更具有神奇色彩。明代从四川地区运输茶叶,销往边疆地区。为方便运输,就将茶叶蒸软,塞进编制的茶篓当中。但是北上路途遥远,在运输的过程中,天气变幻莫测,经历雨雪风霜。而装茶的竹篓防水性又不好,在如此湿热作用下,运到目的地后,茶的颜色早已由绿转黑了。这种茶叶品质反而受到边疆人民的喜爱,被固定了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黑茶。

我们常说白茶是“懒人茶”它的加工工艺很简单。采下来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晒的差不多了,换个角度翻一下,接着晒。太阳太毒太大了,就拉到阴影底下晒,晒着晒着就晒成了白茶。白茶的出现,使大家意识到,将茶叶放在太阳下晒一晒,好像可以变得更好喝。

在这之后就出现了红茶。有一年,茶叶刚摊在太阳底下,结果来了一群兵丁,大家看到这些拿看钢刀的士兵都害怕的逃走了。等到茶农们回来,发现摊在地上的茶叶,由于长时间的晾晒已经变红。这么好的茶叶扔掉太心疼啊!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加工。做出来之后茶汤颜色红红的,喝起来还算可以,只是干茶颜色乌漆麻黑的,不太好看。只好央求收茶人拿出去帮忙低价处理掉。

结果没想到一下子大火起来,来年还要接着订购。甚至远销欧美,收获一个英国名字:Black Tea(黑颜色的茶)这是老外看到干茶的颜色给定的名字。

青茶大概在清朝时期逐步形成,是六大茶类当中最晚出现的,也是加工工艺最复杂的茶类,青茶又名乌龙茶。
品质位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所以乌龙茶的颜色也是横跨“绿、黄、橙、红”四大颜色。
相传在福建的茶园山路崎岖,在采茶下山的过程当中,背篓中的茶青来回颠簸,叶片边缘发生碰撞,结果发现这样做出来的茶香气尤其的好,于是这种方式被保留下来,甚至有了独特的制茶工艺名字:摇青!
虽然在清代时期六大类都已出现,但是并没有系统的茶类划分,各种茶叶占山为王、各自为政。分类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有按照产地划分的:平水茶、武夷茶;有按茶树品种划分的:大红袍、铁观音;也有按照销路不同划分的:外销茶,侨销茶。

面对如此复杂混乱的茶叶分类方式,即使是最精明的茶商,也非常头大,更不要说普通的喝茶人了。
那如何对茶叶进行科学的分类,成为摆在茶人面前的关键课题。好的分类方法,不能仅仅趋于表面。需直击本质,要让复杂的信息变得有理有条。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现代茶学教育的奠基人:陈椽教授。

通过深入研究各个茶叶的加工工艺,和具体表现的品质特征。在1979年发表了著名的《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一文!由此,中国茶叶的分类才有了指导方向。
陈椽教援将加工工艺相近,品质特征相似的茶叶归为一类。对当时产生的茶叶进行系统划分,形成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六大茶类。
好了,今天六大茶类的由来和分类,就分享到这里了。
来源:头条茶园里修行的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3 14:32 , Processed in 1.4010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