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在茶乡不产茶的乡镇,八几年以前乡集上还没有茶叶店。我有个姑老娘是卖茶叶的,逢集会将分类好的茶叶装在提筐里拎到街上卖。 乡里买东西认熟人,家里逢年过节、人来客去的、烟酒茶总也少不了,父母每年都会去光顾几次。 
过去喝茶没现在讲究,泡茶用带盖的瓷杯或洋瓷缸子,不过瓷缸泡茶汤色容易发红。 记得小时候一到天热,母亲都会用大瓷缸泡上茶水凉好,每当满头大汗从外头跑回来,捧起杯子咣当咣当几下子,那个爽呀,现在还找那种感觉!后来也想过,从前在酷热的夜里乘凉、逮着茶水猛灌,爬上竹连子星星没数几颗咋就能睡得着。 
父亲在卫生院工作,喝茶常用大瓷杯、带青花回纹的,宿舍与工作的地方是前后院,父亲会提前洗杯、泡好茶捧着去上班。看他闲瑕之余,坐在藤条椅上,阳光穿过窗户直射上斑驳的药柜,父亲端起杯子慢条斯理呷口茶,那应该是他最惬意的时候。 长大后到了外面,才知道世上不仅有绿茶,还有红茶、黑茶、花茶,还有哪么多不是茶的茶。也知道北方并不产茶,过去不少地方请喝茶就是白开水。这些年茶风日盛,才会有真的茶喝,只是还要为水质头痛。 
南方人有“吃”茶的习惯,广东人吃早茶就是吃早饭,通常点一壶暖胃去腻,利于消食的红茶。在目不暇接的吃食中,选几个流沙包、虾饺等小点心,边吃边看报纸,这是习惯。虽然“吃”摆在了茶前面,茶同样是主角。 江南人勤快,吃茶由来已久,有空闲的老人们会起的很早,先到面店吃碗交头面、摊点上买只肉粽等早点,再去茶楼白相(说闲话),青壮年很少在茶楼消磨时光。 
最随性的还数四川,遍地是茶楼茶摊,小吃又多,随便在旁边叫份云吞、拌面什么的,吃完只管摆龙门镇,巴适(舒服)得很。 信阳产好茶,清明为茶忙,大山茶最受人青睐。每年茶势的好坏,时刻在拔动茶人的心。人们对进山买茶乐此不疲,其实也是借机去玩而已。 
信阳人性格南北兼顾,豪爽细腻、爱憎分明,喝茶喜用玻璃杯,一则茶性使然,二则纯粹所致。平时有空,喜欢三几人相约,去河边、去公园,在树荫下叫杯茶、来盘瓜子,喷喷嗑、打打牌,半天就过去了。 时光荏苒,茶缘愈深,不知觉已活成父亲当年的样子。其实茶之浮浮沉沉,先热后凉,先苦后甜,先浓后淡像极了人生历程,经历多了,也就更懂其中况味…… 来源:头条信阳乡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