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 日信阳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茶农,重视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保护、扶持、奖励等一系列政策,积极发展茶叶生产,并逐步建立健全茶叶生产管理、贸易经营等一系列机构,培养配备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稳定了茶叶价格和税收,采取奖励、减税和经济扶持等政策,鼓励农民垦复荒芜茶园和开辟新茶园,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境内茶叶出现了自唐宋以来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1949年秋,信阳县政府给茶农贷款300万元(旧币),鼓励垦复荒芜茶园。1950年4月19日,信阳县人民政府专为茶叶生产发出布告,规定公茶山实行包山,保证不荒芜,增加产量,并与县政府订立合同。恢复荒芜的老茶园,开垦新的茶园,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是百废待兴中的当务之急。1952年12月,国家开始在狮河上游兴建南湾水库。信阳地区决定把库区群众迁移上山种茶,在西南部深山区的车云山、五棵树、三角山、黑龙潭、五峰岭建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全区的茶叶生产开发作出示范。1954年冬至1955年春,政府扶助南湾水库区部分人员搬迁到董家河的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及狮河港的黑龙潭、谭家河的五峰岭6个茶山,建立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发给茶农每人每年500元5年生活补助费。1955年春,南湾水库迁安委员会从地区和县抽调的大批干部和科技人员踏雪上山、勘察、规划茶山。从上蔡、平舆等县请来大批民工上山开山种茶,从湖南、湖北购进茶籽1.75万公斤。是时,6个茶社250亩老茶园全部垦复,并开辟新茶园688.3亩。1955年夏,移民全部上山安居,5个茶业社组建完成。是年,车云山茶社社长曹德兴被评为河南省特级劳动模范。1957年该社社长夏复兴被评为河南省特级劳动模范。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和供销部门的茶叶技术员常年在车云山、甘家冲等地驻点,巡回指导茶叶生产,积极推广茶叶生产新技术。到1958年末,信阳县茶园面积恢复发展到4100亩,产茶6.15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上升64%和48.6%。 
1958年后,连年自然灾害,又加“左”倾路线影响,致使茶叶生产一度下落。1961年茶园面积降至2400亩,产量减至4.75万公斤。此后,政府采取休养生息和“三自一包”政策,贯彻“巩固现有,积极恢复,提高产量和质量,有条件地区适当发展”的方针,宜粮则粮,宜茶则茶,并扶助以急需资金和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茶叶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到1966年已恢复到1958年水平。1966年冬至1967年春,茶园遭受罕见冻害侵袭,茶山气温降至-18℃,茶树大部分冻死,高山区茶树受害尤甚。1967年全县茶叶总产41万公斤,比上年减产35%,县政府当即拨发救济粮食17.5万公斤,救济款5万元,及时解决了茶农生活、生产困难。此后茶叶产量逐年回升,1970年基本恢复到1966年水平,茶叶总产6.2万公斤。 
1967年春,县农林局在信北二十五里岗,机械开荒百余亩建场种茶,茶叶技术员黄执优、周霞道长期驻地指导开荒种茶。是年秋,茶园定名为信阳县地方国营红旗茶场,有职工21人,茶园95.7亩,茶苗圃0.5亩,为本县淮北种茶之始。1983年更名信阳县茶树良种繁育场。1968年,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舒茶公社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10周年,“县革委”根据本县实际,号召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并派人到江南各先进茶区参观学习,采购茶籽,扩大了境内茶叶种植面积。1971年全县茶园面积扩大为7400余亩,总产茶叶7.5万公斤,种茶地区已达19个公社、184个大队、818个生产队;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办茶场,为茶叶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1972年、1974年、1977年全国召开3次茶叶生产会议,发出“茶叶生产要有个大的发展,速度要加快”的号召,信阳县被列为全国茶叶基地县之一。县、社成立了茶叶生产领导小组和多种经营生产办公室,把茶叶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农技部门积极指导生产,外贸、供销部门抽调力量大力组织物资供应,支持生产。新老茶区统一组织大批劳力,集中力量突击开荒种茶,还从老茶区抽出茶农分赴信北3个新茶区指导种茶。1972—1977年,全县年均出劳力5万人以上,开辟新式梯地茶园2.2万亩。新辟茶园,集中连片。1978年后,千亩以上的有擒龙山、云阳山(吴家店)、冇人山(狮河港),300亩以上7处,百亩以上60多处。全县27个社镇,有25个社镇种茶,174个大队有成片茶园。县办茶场1个,社办茶场9个,大队办茶场130个,茶叶生产专业人员万余人。到198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4.1万亩,年产茶叶上升到18.5万公斤。 
1980年以后信阳县茶叶迎来快速发展期。1981―1983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专人负责,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社队负责人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再次组织开挖茶园高潮。是时,国家投资40多万元,购茶籽50多万公斤,新辟茶园2.5万亩,茶园总面积达6.6万亩,年产茶35万公斤。1982年柳林甘家冲开始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茶园所有权归集体,生产、管理、销售、税收任务分配到户,多劳多得,收支自负盈亏一定三年不变的合同承包制,充分调动了茶农种茶和管理的积极。1984年6月27日县政府发出文件,对茶园管理措施和责任都作了具体规定。规定超产收益归己,承包期20年以后,可以连续承包,并有继承权,这样,茶农们像吃了“定心丸”,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增强了种茶致富的信心。1984年后,茶叶生产转向以稳定面积、修园补苗、保证质量、增加单产、提高总产方面为主,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5年为提高“信阳毛尖”质量,广辟销路,县政府成立了“信阳毛尖”茶“创优领导小组”。以车云、云雾、集云、天云、连云、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双碑、土门10个茶山为茶叶创优基地,以茶果公司为依托,成立“信阳县龙潭茶叶总场”,下设10个分场。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茶质大有提高。6月,“信阳毛尖”茶参与了国家在江西南昌、河南省在信阳市召开的茶叶质量创优评比会。经国家质量审定委员会审批,全国新评出优质茶10个银质奖,信阳县特级、一级信阳毛尖位居9家10个品种之首,国家颁发银牌1个,荣誉证书1份,信阳地区颁发奖金10万元,省级评审本县“信阳毛尖”特级、一级为优良食品奖。信阳地区亦进行了评审,黑龙潭分场特级毛尖获第一名。在创优工作的推动下,1985年茶叶产量、质量均得到提高,总产达35万公斤,二级以上优质茶25万公斤,占71%,比上年提高20%,总产值为420万元,比上年增长36%。1985年与1949年比,茶园扩大25倍,年产量增长32倍,年产值上升57倍。全县种茶已达20个乡镇、197个村,8840户、3.87万人。1949年,董家河集云茶叶专业村有52.5亩老茶园,年产茶叶5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不足10元,1955年该村茶园扩大到200亩,到1985年该村茶园达250多亩,产茶0.6万公斤,产值9.6万多元,人均收入达516元。 
1988年,信阳县茶叶面积发展到0.52万公顷,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户8837户、3.87万人。 
1988年后,信阳县茶叶产量、质量处于巩固提高阶段。 注: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忙2022年新茶生产的准备工作,更新上有点慢,一有时间还是会把后面的历史真实还原,记住历史关尊重历史的人才会被历史记录,愿我们的茶叶事业一直在这些牢记历史的记忆中得到永恒的发展!感谢浉河区林茶局的资料提供! 来源:头条杜立新5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