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阳市老一辈人中一直流传着这种说法:信阳的城墙、息县的牌坊、罗山的婆娘。这充分说明信阳的城墙和息县的牌坊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近现代著名作家白桦先生在他的儿时回忆录中写到:古代信阳城墙坚固高大,在我始终以为地处中原的故乡小城是一座了不起的大城。城墙很高。还有五座威武的城门,东南西北门外,再加一座小南门,每一座城门我都攀登过,我经常在城门上看城外的山峦、城外的田垄.....《平桥经典序》。  近现代著名作家白桦先生——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人
 白桦散文《故乡的河》插图(选自北师大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本)
明清时期,息县城乡均竖有牌坊,多建于街市要冲或名胜之处,素有“七十二牌坊”之称。由于战乱和人为破坏,清朝嘉庆年间,息县尚存牌坊50座。息县牌坊分为功名牌坊、地名牌坊和贞节牌坊等多种类型。功名牌坊如黄家栋牌坊、李若星牌坊等;地名牌坊如龙门巷牌坊、千佛庵牌坊等;贞节牌坊更多,为贞洁烈女所立。 
从历史上的考证来看,信阳的城墙和息县的牌坊都是赫赫有名的。至于罗山的婆娘的传说或许也只有野史来佐证了。但是在现实版的生活中,罗山的姑娘家或许是沾了灵山之灵气,大多数都长的排尚水灵,而且都会居家过日子,做的一手好饭菜。在这方面,我还是能够举几个例子可以证明的。  罗山炖菜小凉菜
 经典小咸菜
 罗山大肠汤
第一个例子便是我的儿时发小,长得人高马大,以前在县里一地方国营企业当供销科长。那时候钱来的容易,去的也快。先谈了一个本县的小媳妇,还没过上两年清净的日子就分了。直到有一年他在北京施展了十八般武艺,愣是活生生地从北京忽悠回了一个水灵灵的罗山大姑娘回来,结了婚、成了家,生了一男一女俩孩子。说来也奇怪,以前花花公子的他从此以后便收了野性,白天老老实实上班,晚上在家帮助照看生意和孩子。关键是他罗山的婆娘烧得一手好饭菜,我们这些发小同学没事就去蹭饭吃,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家做不下馆子的那种! 来源:舌尖上的信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