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不仅是信阳茶产业史发展的标志,更是历代茶农心血和技艺的结晶。信阳毛尖在历史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唐代,信阳所在地产区产的茶为饼茶,名为大模茶。宋代以后,散茶和片茶成为主要的制茶方式,因此信阳茶又称为散茶、片茶。明代,随着制茶技艺的提高,淮南茶渐渐由最初的饼茶转为质量较髙的散茶,并把茶叶和茶芽分开制作。因此,又可以把信阳茶称为叶茶或芽茶。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毛尖”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时期,当时人们把产于信阳以及周边地区的茶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车云山龙井”在巴拿马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奖之后正式定名为“信阳毛尖”。新中国成立以后,把产于信阳和罗山南部这一代的信阳毛尖统一定名为“豫毛峰”,把产于潢川、光山、新县、固始的称为“豫毛青”。 1994年1月,经茶学研究专家论证,决定把同讳度、同质量、同工艺、同地区生产的茶叶统称为“信阳毛尖”。 2003年7月,信阳工商管理局发布通告:把种植地域在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带的茶场,产品质量和品质外形符合信阳毛尖标准的、加工技艺符合信阳毛尖要求的茶叶,均可使用“信阳毛尖”这一品牌。 来源:经典纪实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