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间短暂,饮茶之风继晋朝越刮越大。《潜确类书》载,隋文帝有十次做梦,有一神人将他的脑袋搬家,换到别人头上,醒后便觉头痛,多少御医均未治好。有二僧人自江淮来,对他讲,江淮山中有一茗草,煮而饮之,便会好的。文帝照此常饮,不长时期便好了。后来由此传开,人们竟相采摘茶叶,有人形容当时之情形:“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可见当时饮茶之风已初具规模。 
到了唐朝,饮茶之风已由南方的江淮之间漫延全国。《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馆,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珏传》载:“茶为食物,无异未盐,人之所资,远近风俗,既祛渴乏,难合斯须。”说明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了。从《旧唐书·李石传》中得知:“开成元年改元,大赦,(李)石等商量节文……诸道除药物、口味、茶果外,不得进献。”说明茶叶仍是进贡的必需品,其他珍贵物品一概省去。唐代茶叶还被列为军饷发给边塞将土。 
唐代对茶叶的研究更为深刻,《唐本草》对茶叶的性能和作用记述得十分清楚:“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唐代的茶叶制作也有更大进步。最早茶叶作为药用,只是取大叶煎煮而饮,后来发展到将叶子蒸煮晒干再泡饮,再后来将叶蒸煮后制成团饼,中间穿一孔,当时名叫团茶。到唐代已发展到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形式。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