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 茗香逾百年 信阳毛尖因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以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信阳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蜿蜒流淌过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淮南茶光州上”。而大文学家苏轼游历万水千山,尝遍名茶后挥毫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 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枝独秀,喜获金奖,举世皆惊。1958年,“信阳毛尖”更是冠压群芳,跃居全国十大名茶之列,至此声名大噪,天下尽知。2016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在浙江新昌隆重发布,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代表课题组公布了品牌价值十强结果,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以57.33亿元位居第二位,再上新台阶。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灵山寺)。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米~800米以上,这里高山峻岭,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 所产之茶,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信阳毛尖“形美、色翠、香高、味浓”的优良品质,赋予其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素有“绿茶之王”的美誉。 随着新中国成立,茶农们的生活越来越好。1956年,原信阳县董家河乡车云山村的茶农们怀着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真挚感情,由村里全体共产党员亲手采制了两斤千佛塔的春茶邮寄给了毛主席。 善良淳朴不忘本的信阳茶农,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使茶叶成为信阳茶区人民发家致富的生活支柱,更让茶成为信阳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截至2015年年底,信阳市茶园面积210.8万亩,全市种茶重点乡镇51个,涉茶总产量5.7万吨,总产值达90.5亿元,全市茶农120余万人,种茶人均收入5000元。 然而,聪明的信阳人绝不止步于眼前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信阳茶企业将目光放在创新开拓上,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产品的问世,为信阳毛尖的产业链带来一股新的延伸力。为充分利用茶叶资源,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2010年,我市成功研制出“信阳红”红茶。此外,浉河、光山、商城、潢川等县区还开发生产了乌龙茶、黑茶砖茶、白茶等茶类。 目前,全市形成了以信阳毛尖、信阳红为主导,金刚碧绿、仰天雪绿、赛山玉莲、新林玉露、申林薮北等名茶百花齐放,卢氏、辰龙等出口茶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近年来,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包装、茶机械等方面的研发取得积极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茶糕点、信阳红茶酒、绿茶纤维内衣、茶枕、茶多酚胶囊已相继投放市场。茶产业链条的延伸拉长,推动了我市夏秋茶资源的充分利用,茶产品结构正在趋向合理,茶产业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来源:信阳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