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油果始于宋代,来源于潢川传统小吃荷叶酥。荷叶酥是潢川著名的面食点心,它以面粉为主料,掺合猪油、小磨油、明矾、食盐等多种佐料油炸而成,其形状如一片精巧的荷叶,长形三股,炸制而成,色泽嫩黄,酥脆咸香,入口即化,汤泡即融,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早点。据传,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每日早餐均食光州荷叶酥。后在此基础上,用相同的原料和好面,赶成薄片,切了三条,做成形状像是拉满弓搭上箭的式样,过油炸好,起名叫“三股油果”。它保留了荷叶酥色泽、酥脆、香甜的特点,人们又叫它“三股酥”,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潢川当地的主要早点之一。 荷叶酥为什么后来又改名叫三股油果呢?这里有故事:
荷叶酥是潢川著名的面食点心,可是,这个传统食品,却在一夜之间,经潢川饮食行业同仁一致赞同,永远停止制作,以至失传了多年。要问其中的原因,这里边还有个深明大义的故事。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革命果实却叫大卖国贼袁世凯摘走了。袁世凯得意忘形,便要复辟帝制,他的狼子野心一露,全国各地立即燃起反袁讨袁的怒火。就在这时,潢川涌现了三位反袁的义士,他们的名字叫:郝雨樵、叶朗台、苏扶山。 说起郝雨樵,他是潢川北城西街人,清秀才,后来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当他得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便组织民众在城隍庙集会,声讨袁贼的卖国罪行。郝雨樵在集会上声泪俱下,慷慨陈词,痛骂袁世凯祸国殃民,号召民众同仇乱忾,一致讨袁。袁世凯在潢川的走狗对他怕得要死,当天夜里,就把他偷偷抓起来,连夜送往省里。 叶郎台是潢川城南八里奶奶庙人,清朝的拔贡。他当时在省城一家报馆里担任主笔,写了许多讨袁的文章,文笔锐利,入木三分。省城里的亲袁派听到他的名字,头都是痛的,终于找个借口,将他逮进大牢。 苏扶山家住潢川卜塔集,也是前清秀才、同盟会员。他在孙中山手下跑外勤,专门从事讨袁的组织工作。袁世凯的侦探打听到他因事回家探望,便潜来潢川,将他秘密逮捕,解到省城。 三位反袁义士被捕后,受尽严刑拷打,但他们个个都是硬汉子,咬紧牙关,宁死不屈。袁世凯穷技无奈,就下令将他们同时处决。 三位义士在省城英勇就义的噩耗传到潢川,全县上下一片哭声。城里各家商号,自动停业三天,以示悼念。这时,有人提出,潢川传统的晨点“荷叶酥”和三位义士的姓郝、叶、苏字音相同,为了尊重三位英烈,应该停止制作。于是,饮食同业会觉得这说法有理,一致同意从今往后再不制作荷叶酥。 不久,有位姓黄的厨师偶然从家里贴的门神腰里挂的弓箭得到启发,他想,郝、叶、苏三位义士真好比这弓箭的一弓一统一箭,他们三者同心合力,向卖国贼袁世凯射出了正义的利箭。他就用作荷叶酥的原料和好面,擀成薄片,切了三条,照弓箭的式样,作成形状像是拉满了弓搭上箭的三根宽面条,过油炸好,拿到同行面前,讲了它颂扬英烈的寓意,大家看后连连称好,将它起名叫“三股油果”。从此,潢川早点面食又多了一样独特的新品种。 
来源:头条这里是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