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5|回复: 0

茶食文化:透过我国的茶食制作,谈茶食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9 09: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茶糕


茶在中国被人们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同时也是人类最早发现茶的事迹记载。随着茶渐入百姓的生活,茶不再仅限于医药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将茶作为日常生活的饮料,后来饮茶的习惯也开始遍及全国,西方国家的茶也是由中国传过去的。
除了饮茶,随之出现的还有茶食。茶食,顾名思义,就是与茶相关的食物。就现今的分法,其主要可分为茶饮料、茶汤饮、茶糕汤、茶糖果四种,但也不仅限于此。茶叶的保健养生众所周知,而茶食的出现便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特性,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颇为生活增添了些许情趣。茶食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也影响着百姓的生活。
一、 茶食的制作发展
1、 茶食初兴期
茶叶既于远古便已被人们发现,茶食则同样也不晚。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以茶入食,大体是将其作为饮品冲泡或煮沸饮用,也有将其入菜烹饪食用。
《茶经》对此也有提及,“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但这茶食在当时并不多见,茶叶还是主要用以入药为多数。这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温饱之欲为先,对于口腹之欲并没有那么细致的追求。故茶食也仅仅只是存在,尚未有所发展。

炒茶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食正式走进人们的日常饮食。在《傅中丞集》中有道:“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西晋市场出现的茶粥便很好地说明了茶食在西晋的发展。除了以茶煮粥此等平民化的日常主食外,这一时期也出现较多以茶为辅的各色精致零食,经常出现在各种茶宴之上。《世说新语》中就有言“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便是主人以茶宴客,其中粽是糯米为主的一款茶食。《茶经》也曾提晋时吴兴太守亦作些许谷物与茶通过烹饪制作出来的点心宴客谢安。此时的茶食在制作上没有特别繁复的过程,大多未烧煮或腌渍等较为简易的手法
2、 茶食成熟期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从各类诗词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到了唐宋,茶已深入人心,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不可或缺。此时的茶文化极其繁荣,茶食也随之逐渐丰富,逐渐成形。茶粥较之西晋更为普遍,茶果除了宴客,也开始大肆出现在酒肆、茶楼等地。且因茶在文人圈子中的盛行,茶宴变得越来越正式、越来越高规格,人们对于茶的吃食也愈发讲究精致起来,白居易就曾作诗细致地描绘了茶宴的饮食。不仅是茶果,各色精致的茶糕、茶点层出不穷,诸多文献皆记载了当时茶食的精致多样。
除了宴客的茶食这种较为高格调的发展,茶食在民间的发展同样是不遑多让。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上为后人详细地描绘在东京开封城的民间茶馆的热闹,茶馆的繁荣也使茶食在百姓中更为多样,毕竟是作为生意,又怎会仅仅单调的就一茶粥。此外还有各种从寺庙流传出来的风味独特的茶菜,因其大多制作简单独特,营养丰富,佛家名声加成,受到了百姓的喜爱。这些都使茶食在唐宋时期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不论是较为平民的茶食,或是制作精致复杂的茶食较前朝都多了许多。

古时茶馆


3、 茶食鼎盛期
唐宋后的明清,茶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仅是成为了日常的食品,百姓们还在这上面吃出了各种新花样。在明代,茶馆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时令茶食,如以干果为主的茶果、以蔬菜为主的茶菜等等。《竹屿山房杂部》、《随园食单》等都有各种“茶制”的叙述,茶叶蛋、茶豆干等大体都是在这一时期于市面上广泛流传开的。可以说在这明清时期,对于茶食的开发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深入,无论荤素,皆可以茶入菜,不仅美观精致,种类繁多,也同样美味可口,俘获人们的味蕾。
而后便是到了现当代,茶食依旧是在饮食中不容忽视的一员,存在感十足。随着科技的发展,茶食的美味且不说,就茶食的营养价值就颇受人们关注。再加上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影响给茶食加重了其在审美价值中的高雅之感,故在现代的茶食,依旧是人们所喜好的食物。对此于茶食而言,便体现在其层出不穷的样式,汤类、凉拌菜、炖菜等等,美味与格调兼备,样式的创新满足了现代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拉动了经济发展。
二、 茶食文化
1、 茶食的丰富多样
幅员辽阔的中国,无论在哪项吃食上,都是丰富多样的,茶食自是也不例外。技法上,历史发展中的各个不同阶层的经济实力使得如上层阶级一般都较为精致、制作繁复,平民则是简单饱腹为主。也是到了明清至今,才在茶食一道更花心思,这也是百姓的生活水平在前进所带来的影响。

传统奶茶


用料与口味上,则是我国民族众多所导致的即使处于同一时期,茶食亦有很大不同。蒙古地区就有众所周知的奶茶,虽然与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还是有所不同,但奶香浓厚是一定的,这种蒙古族特色的茶食与内陆少数民族的茶食有着明显的差异。就拿基诺族的凉拌茶来说,茶叶佐以大蒜、黄果叶、辣椒、盐、柠檬片等,进行腌制,不仅制作上完全没有相似之处,其酸辣咸香的口感与奶茶的香咸也是大不相同。还有同名为擂茶,土家擂茶、于都擂茶、客家擂茶等等风味皆各不相同,酸甜苦辣皆可有。
2、 茶食的艺术
中国向来以自身的五千年文化历史傲视全球,再加上向来注重传承的华夏民族特性,使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事物皆可用历史悠久四字形容。茶食发展至今,自然同样是有历史底蕴的。还有茶文化的带动,使茶食的艺术价值更为丰富。如茶在文人中的清淡高雅,爱屋及乌,茶食也同样是有其意味在,从文人的墨宝中便可见。像是唐朝的钱起诗《与赵莒茶宴》、宋朝的苏轼诗《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等等,于茶食,道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外在,茶食同样夺目。“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茶食不仅可美味,也可赏心悦目。色彩丰富、外形精致、包装美观,充分展现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信阳的毛尖炒鸡蛋、杭州的龙井炒虾仁等,美味又不失美感。茶食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同时也能给人们视觉与精神上的享受。

茶文化


3、 茶食于社会的影响
一切事物的发展脱离不开社会,茶食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其制作从一开始的原汁原味,逐渐转为茶并佐料一同烹煮饮用,再后来便是以茶为调味品,制作各色茶食。时令、工艺影响着茶食制作的发展。随后到了现代,除却对于古老技艺的继承,同时也结合了现在的科技,从而使茶食不再受时令、存放等的限制。还有不同时代对于茶食的认知,也影响了茶食的发展,就如最初仅仅是为了果腹、到现在的着重其营养价值等,这是不同时代社会给茶食的不同时代特性影响。
茶食本身就因中国的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而五花八门,对于各族不同风味皆可全盘兼备,包容度极高。因此茶食不仅仅只是在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庞大的受众,对着我国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茶食到了别的地区也甚少水土不服,自然地融入进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就拿最近的日本来说,其茶食文化无不与我国的茶食相似,日本十四世纪的《庭训往来》中的各种对于茶食的描绘基本与我国的寺院茶食无甚大出入。而茶食发展至今,也基本成为了我国的一个特色。

日本茶道


三、 总结
茶食的宜人性很高,基本老少皆可。它还不仅可高雅、“上得厅堂”,同样可以世俗、“下得厨房”,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放在茶食上都可以被全盘接受。在其制作历史上便有体现,从文人宴会到市井茶楼,从达官贵人到街头平民。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并存,使其内容五花八门又不脱离现实,永远都紧跟在人们的食谱上,从未被落下。
悠久的历史发展,茶食也被茶文化作为了一个分支,在茶食文化中,丰富的多样性、艺术性、社会价值、时代特点、包容度等等,为其更添风采,在中国如此繁复的饮食文化中,仍光彩夺目,至今都未被淘汰。这不仅是茶食本身的美味,还有其自身顺应时代给人们带来视觉与精神的享受,三重满足感,就如苏轼所言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至味是清欢。
参考文献:
1、《茶经》
2、《神农本草经》
3、《傅中丞集》
来源:奈落堇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4 08:16 , Processed in 3.1112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