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作中,<茶叶通史>估计是最早关于信阳毛尖的历史记载:“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入四川,后往北迁移至陕西,因天气前提限制,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政治中央的河南(东周建都河南洛阳)。茶树再次在天气温顺的河南靠南方大别山信阳生根。” 

毛尖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土贡品有茶。”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清光绪未年(1903-1905),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民国时期,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来源:云赏信阳毛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