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匡匡,贰两毛尖创始人。 茶,作为在茶都信阳出生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一日无茶不欢,吃饭也不会香,很是贴切。记得从六七岁时起,每年清明前后,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拿着篓子,袋子,干粮一去就是一整天。早上天刚刚微亮就起床,炒点油干饭填饱肚子,带一大杯子茶叶水就出门了。 
春天,山区路两旁的青草杂树,长得特别茂盛,很容易挡住去山上的路。再加上早上云雾缭绕,露水很快就浸湿了双腿上的裤子和鞋子,蛰伏在树上的草虫也特别多,即使穿皮桶子,也无济于事,只能让其肆意浸透。 半晌午的时候,太阳出来了,再加上体温的作用下,慢慢的把湿透的裤子鞋子给暖干了。在农村呆的少,不太建议早上去,很容易过敏,浑身瘙痒起疙瘩。 早上的雾气和露水,给身体带来了居多不适。高山上的空气,特别清爽,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高,让身体每个细胞尽情的进行氧化反应,顿时浑身轻爽舒适。 
树悄上的小鸟朝你咕咕的叫着,不停的给你打着招呼。树林里蛐蛐也欢快的伴奏着,让人心旷神怡。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家人只想尽快的多摘点茶叶,却无心欣赏这良辰美景。 摘茶叶,可是一件体力活。讲究个“快准狠”,胳膊在茶树上不停的来回。看准新嫩芽快速摘掉,分秒之内把嫩的叶子,从枝头上摘到篓子里,而不带进一片老叶子。刚开始会有些生疏,熟练之后,手里摘着,眼睛还得继续寻找新的嫩芽。 手快的人,一个小时就能摘上满满的一篓子。因是高山上的野茶,山路崎岖难走,别人去的也少,长得也特别茂盛,所以摘起来也容易些。高山野茶,经过云雾滋润,更加清香可口,这种野茶也特别受懂茶人的欢迎。 
就这样,好多年的三月份,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上学后,周末也经常去山上摘茶,送水、送饭之类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勤工俭学,带着鸡蛋面饼,和同学们一起到学校指定的地方去摘茶叶,那个时候半天就能摘个三四斤,一摘就是一整天。 时间已经久远,记忆依旧犹新,信阳山区里长大的孩子,70、80后应该对这个场景都不陌生。现在看到摘茶叶,很容易就把少年时代的记忆给勾动了起来。 摘一天茶叶很辛苦,腰酸背痛腿抽筋,疲惫不堪。摘下来的当天晚上要做出来,不然第二天很容易就坏了。所以还得熬夜把活叶子做成干茶。经过多道工序,如炒青,揉条,甩条,炕干等,整个过程很辛苦,一般晚上要弄两三点,且早上五六点又得上山继续摘新茶。 
就这样连续持续20天左右。除了自己家庭一年用茶,其他的都卖掉,也能卖些钱补贴家用,或者供孩子上学缴学杂费,整个过程却是异常艰辛。摘茶结束后,右手食指和大拇指,都会磨得厚厚一层茧子,腰疼的都站不起来了。往事历历在目,不经思索,那一幕幕就能浮现在眼前。 也许是想继承先辈的遗志,也许是热爱这份炙热的山河。自愿放弃高薪,回归故里,反哺家乡,又踏上了父辈的征程。目前茶园面积有300多亩,年产干茶1000余斤,带动家乡父老30余人共同致富小康。 青青三月,疫情即将散去,东风也吹走了寒冬冰雪,万物开始蜇出复苏,山花野草破土重生,根须都深深地抓在这大山的石缝里,尽情的吸吮着甘泉玉露。 
新县是信阳毛尖主要产源地,纯天然,纬度高,这里有天然森林氧吧之美誉。所产春茶,香溢浓郁,味美甘醇。春暖花开,山花烂漫,清茶已备,静侯君品。精品贰两毛尖,愿与您共分享。 来源:头条 @山水豫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