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2 文化遗产系统保护 |
01 | 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建设20个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
02 | 石窟寺保护利用:建立健全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研究体系,开展考古调查、价值阐释、艺术研究和成果普及。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分级实施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工程,推进石窟寺科技保护,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 |
03 | 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以黄河干流的流经县区为主要范围,以人类起源、文明历程、生产生活、水利遗产、水陆交通、艺术荟萃、民族融合、人文景观、革命传统等主题为主要内容,多层次呈现黄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内涵,加强安阳殷墟、汉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和重要石窟寺等遗址保护。 |
04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江西汉代海昏侯国、河南仰韶村、良渚古城、石峁、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曲阜鲁国故城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
05 | 文物平安:推进全国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健全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增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市县文物机构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推广新技术手段应用。 |
06
| 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研发文物资源整体性保护、重点文物安全风险监测与防范、文物病害无损微损检测和诊断等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出土文物和遗址价值认知、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技术。 |
07
|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提升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迹、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 |
08
| 文物活化: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文物资源、展现文物价值。提高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 |
09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建设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
10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设3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估。 |
11
| 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梳理与周边国家跨境共享的非遗项目清单,加强重点项目保护,支持边境地区设立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加强非遗项目展示和交流。 |
12
| 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在传统工艺项目集中的地区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培育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 |
13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办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原生民歌节等。 |
14
| 中华古籍保护:揭示《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等普查成果,开展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筹建《永乐大典》研究中心。 |
五、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专栏3 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和服务拓展 |
01 | 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暂定名)、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和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实施中国交响乐团团址重建、中国艺术研究院改扩建,推进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剧场及配套设施、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中心、中国煤矿文工团剧场、北平图书馆旧址修缮、国博智慧苑建设,形成较完备的国家级文化设施网络。 |
02 |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国家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文化馆建设标准》,推动对全国未达标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分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
03 | 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一批国家级特色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中小博物馆帮扶计划。支持一批博物馆纪念馆新建、扩建、功能提升。 |
04 | 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为核心,搭建一套支撑智慧图书馆运行的云基础设施,形成国家层面知识内容集成仓储,建设和运行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在全国各级图书馆及其基层服务网点普遍建立实体智慧服务空间。 |
05 | 公共文化云建设:以国家公共文化云为依托,联合地方文化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打造覆盖全国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全民艺术普及文创中心、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 |
06
| 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开展“群星奖”评奖,推动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展示。开展戏曲进乡村,每年为脱贫县乡镇配送6场地方戏演出。组织全国广场舞、乡村“村晚”和“大家唱”合唱节等活动。举办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
07
| 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培训:采取示范性培训等方式,为地方培养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管理者、重点师资和业务骨干,提供面向基层的在线学习服务。 |
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 专栏4 文化产业培育和消费促进 |
01 | 文化新型业态培育: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培育30个旅游演艺精品项目、100个线上演播项目、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100个数字艺术体验场景。 |
02 | 数字文化产业标准建设:加强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国际标准和数字艺术显示国际标准应用推广。深入推进数字文化产业标准群建设。 |
03 |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
04 |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提升:加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50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500个。 |
05 | 文化产业展会提升: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旅游展等。 |
06
| 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达到30个,建设60个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加强指导支持和动态管理。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扩大夜间消费规模。 |
07
| 文化产业投融资促进: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提质扩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达到10个。推广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模式,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达到20个。 |
08
|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征集遴选150个“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对入选项目给予投融资、宣传推介、人员培训等支持和服务。 |
七、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 专栏5 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 |
01 |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加强沿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黄河流域部分县(市、区)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旅游项目。 |
02 |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支持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景区。 |
03 | 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以具有一流水平的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景区为基础,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强化景区科技应用水平,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 |
04 | 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研究建立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储备名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支持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品质,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05 | 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开展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工作,推出一批兼顾旅游者和本地居民需求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
06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动态管理,推出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
07
| 自驾游推进:认定一批高等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推广自驾游精品线路,支持营地合理设置与自驾车旅居车相配套的服务设施。 |
08
| 乡村旅游精品建设:推出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美好宜居、风俗淳朴文明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集聚区。 |
09
|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升:提升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发展质量,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
10
| 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创建:开展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
11
| 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系统,完善评价模型和指标,拓展评价体系应用场景,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12
| 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和“金牌导游”培养项目,举办全国导游大赛,建立导游星级服务评价体系,开展导游执业改革试点。 |
13
| 入境旅游振兴:完善入境旅游推广机制,健全相关政策,实施“美丽中国”全球推广计划,丰富入境旅游适销产品供给,提升入境旅游服务质量。 |
八、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